日本
-
拋開已成陳腔的抑鬱判斷:遇上100%竹內結子
她的死訊之難以接受,不全基於我們對她的壓倒性偏愛,也基於她裏裏外外透發出來的一身成熟⋯⋯
-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日本《時事通信社》推出獨家解密檔案報導,指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日本政府反對西方的對中制裁、主張對中應該「盡量有耐心」,端傳媒專訪報導執筆記者城山英巳,談談他所見的、三十年前的日本政府六四檔案。
-
評論
沙青青:日本換相,但安倍時代並不謝幕
菅義偉能夠接任,正是由於其缺乏真正的政治實力。
-
許仁碩:日本為何掀起懷念李登輝、聲援周庭的熱潮?
從懷念李登輝的「日本精神」,乃至相挺周庭的 #FreeAgnes 運動,日本社會在這兩位不同世代、不同路線的台港政治家身上,究竟看到了什麼?
-
評論
日本網民為何支持周庭?國安法後震動的中日關係
香港示威者與日本社會的互相借力,已經「四兩撥千斤」地撬動了中日兩國關係。
-
評論
許仁碩:政治警察如何殲滅民主?二戰前日本「特高警察」的教訓
二戰前日本之所以走向軍國主義,關鍵之一就是政治警察的擴權,扼殺了當時日本萌芽中的民主法治與公民社會,甚至至今仍令許多日本人聞之色變。
-
天皇、戰爭與福島:在台灣,展出「日本敏感詞」
即便在「民主社會」中,環繞著禁忌的「敏感詞」展開言論與表現自由的鬥爭,依然是件苦差事。
-
疫期次文化
小書店解題:日本疫期緊急事態宣言下的次文化生存
「這種時候,我們更需要確保個人的時間,冷靜下來,透過書本得到的價值觀、見解、知識,正好助我們明確自己在這時代裡的位置。」
-
奧運政治與日本野心:推遲東京奧運會為何這麼難?
奧運會作為國際主義理想的代言,呈現着與多種政治秩序和意識形態圓融的機會主義色彩;作為一個宏觀而泛泛的概念,不免被各種形態的政治實體利用。
-
疫時鄉記
柴春芽:瘟疫流行時,一個日本社區的生活
這些單獨的個人自治體交織而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社區,一種適當距離中的人際協作關係。
-
IDEA
名古屋小山上,我們把廢墟建成美術館,來展出垃圾
我們一廂情願地相信,這輕率的計劃,會帶領我們更深入地走進觸動人心的美與價值。
-
李琴峰專訪:用日語寫小說獲得日本文學獎的台灣女孩
「文學創作的關鍵因素是痛苦與孤獨,在同志相對受壓抑的社會,文學較有機會被催生。」
-
圖片故事
影像:強颳風海貝思襲日 造成六十七死、十多萬戶停水、機場及鐵路停運
一度被喻為今年最強的超強颳風的「海貝思」吹襲日本 ,在多個縣市造成嚴重傷亡。當局派出 11 萬自衛隊成員、警察、海岸衛隊及消防員進行救援工作。
-
大阪G20會議飲食:國宴是宣傳執政理念的一種方式
從菜單的食材來源和料理手法來看日本人如何實踐地方性特色與里山的核心價值和永續發展。
-
評論
馮嘉誠:反日與嫌韓,日韓貿易戰為何停不下來?
日韓對峙,就像坐上高速過山車,各自回不了頭。這也再次印證了日韓缺乏戰略互信,又欠缺一套持之有效的衝突解決機制。
-
端 x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日韓貿易爭端或攪動全球科技業供應鏈
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全球科技製造領先國家發生貿易爭端之際,一些代表矽谷科技巨頭的組織警告稱,這一爭端如果升級可能給已經承受壓力的全球供應鏈造成長期危害。
-
評論
尹月:安倍修憲的野心與阻力
安倍肩負着日本歷任保守系政治領袖修正憲法的長久夙願,然而修憲力量在參院仍差四票,他還能動用什麼力量接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