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政治
-
《魔物獵人》電影風波:相比「辱華」,互聯網巨頭還有更大麻煩?
民族主義情緒暴漲並不稀奇,但除此之外,另一個聲音正在網絡輿論上逐漸崛起。
-
2020年,網絡流行語裏的中國
一邊是女性意識甦醒,一邊是內卷帶來的焦慮;虛榮裝點凡爾賽,悲憤堆砌了哭牆。
-
專訪歷史學家Belew:從越戰到特朗普時代,美國白人極右翼六十年
「大多數關於極右翼的新聞都是獨狼故事,或者描述為幾個壞人為非作歹。沒有人把它當作一個連貫的故事來書寫。」
-
自嘲反諷還是加油鼓勁?——流行網絡的熱詞「打工人」到底有何源起?
平台數據分析工具顯示,「打工人語錄」在10月中下旬突然在社交網絡刷屏,但它的起源則要追溯到一個名叫「抽象帶籃子」的網紅。
-
新媒體,不自由
正在走向保守的互聯網
社交媒體可以倒向民眾,也可以倒向國家。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保守化,已經給技術樂觀主義潑了足夠多的冷水。
-
當印度網紅和TikTok一起,撞上印度互聯網的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國短視頻在印度的被封殺之路。
-
評論
中國大城市新貧困階級:「小鎮做題家」的選擇題
「入關學」是在幻想的層面搞對外侵略,「摸魚學」則是在實踐的層面對內搞「分布式罷工」。但它們有一個共性:都回避了推動當下中國的政治格局進行某種程度的改變這一問題。
-
從反抖音到反中國APP,瘟疫時代的印度反華潮走向何處?
TikTok和其他中國科技公司在印度的「黃金時代」,是否在走向盡頭?
-
評論
馮嘉誠:「戰力驚人」的網民背後,是艱難而荒誕的泰國政治日常
八年的「不正常」狀態與議會路徑的失敗,佔據了年青世代人生的一半。很多人眼裏的政治失衡,才是他們政治認識的常態。
-
評論
「稻學」與排外:為何「打倒走資派」的語言,在中國互聯網浮現?
一整套批評鄧小平的新話語體系隨疫情在網上出現。傳播與封殺之間,體現出意識形態的什麼微妙變化?
-
評論
疫情蔓延時的雙重體驗:魔幻現實的春晚,與體制的拖延症
中國春節聯歡晚會曾經也在受災時舉辦過,但今年新型肺炎病毒肆虐下,慶祝與輿情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反差。
-
評論
在海外,抖音與微信為何成為「中國威脅論」的延伸?
面對中國政府的影響與審查的顧慮,原本在境內也是政治審查受害者的科技公司,在境外運營時又瞬間變成了中國政府目前推行的言論審查制度的幫兇。
-
評論
舉報、燒書、改章程⋯⋯「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在中國遭遇了什麼?
或者,被期待的那種個體是——有用,能在996中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有用;但不需要自由,最好別有靈魂。
-
PTT的黃昏:台灣最大網路公共論壇,與網軍展開存亡之戰
台灣知名網路公共論壇PTT,自2018年九月暫停開放註冊新帳號,至今整整一年。曾如香港「連登」一般自由開放,能號召社運參與、促進公共討論、開放使用者天南地北閒聊各種話題的公共論壇,出了什麼事?它會就此走上消亡之路嗎?
-
評論
豆瓣的「無為而治」,最終也經不起時代的風浪
豆瓣沒變,只是水淹過後,它看起來不一樣了。
-
數·籠
下載量破億的「學習強國」,到底是個什麼App(內附漫畫+視頻)?
它被稱為「習近平紅寶書」,主要內容是習近平的思想和言行,中國大陸的黨員被要求下載、使用,並參與積分競賽。
-
評論
「學習強國」走紅後,黨在「同溫層」裏培育下一代?
製造擁躉,甚至營造一種能且只能系統生產擁躉的環境。
-
評論
潘易植、余一文:賽博時代的恐怖主義,符號、影像與遊戲
在新西蘭槍擊案之後,媒體紛紛陷入了恐怖主義所設下的符號與影像的陷阱。我們應當認識到,儘管我們依舊以「恐怖」來為這種暴力行為命名,但對於很多人而言,恐怖主義早已經不恐怖了,而這正是它最為恐怖的地方。
-
評論
華思睿:人工智能難堪大用,手工操作杯水車薪——紐西蘭恐襲折射社交媒體審核困境
社交媒體平台的內容審核問題,並非簡單的「多僱點人」的問題。面對海量信息,科技公司擁有的控制權,要比想像中小很多。
-
評論
《流浪地球》評分攻防戰:「彌賽亞情結」與另類民主實踐?
回顧整個事件,只能說網友在太多的問題上有強烈的表達訴求,而中國大陸的輿論和政治環境沒有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最終,一部電影和一個網站承載了原本不應該由他們承載的任務。
-
"internet" 為什麼應該小寫?
從大I變成小i,也是在重申互聯網的公共性:它和水、電、天然氣一樣,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
-
互聯網政治
曹家榮:我們能否扭轉,數位利維坦的君臨?
在「數位利維坦君臨的前夕」,渺小的我們是否有改變的「機緣」?我想要提供另一種視野。
-
媒體觀察
楊瀟:如何討論一種時代症候
面對信息世界的過度喧囂,今天的「黑鏡實驗」倒和1924年的「無聊休克療法」如出一轍。
-
網絡觀察
邱慕天:在臉書擁抱「地球」的理由
社會學家包曼清楚地意識到了社交媒體中的陷阱:一個人可以「歸屬於」社群,不可能「創造」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