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
-
林子立:雙英出訪的美中代理人之爭,與馬克龍的「第三極」強權夢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
邱師儀:蔡英文、麥卡錫會面層級,將成中共必須習慣的新常態
中共必須要適應這樣強度的台美互訪,而一旦把動態平衡的戰線拖長,時間就不一定不會站在自由世界的這邊。
-
數說台灣
民主、進步、辣台派?數說誰是蔡英文支持者
支持蔡英文的選民,在民主價值上有更高比率認同「民主政治是最好的體制」,但未必更為支持言論自由和多元主義。
-
向陽背雨:佔領立法院七年後,台灣青年的時代考題
七年前,曾在街頭與彼此擦肩的三位青年:魏揚、陳廷豪與黃捷,都各自交了一份給「理想」的答案卷。
-
三問藻礁爭議:藻礁究竟是什麼?如何成為藍綠對決戰場的?
短短數週之間,這片有千年歷史的海岸地形,成為台灣社會熱議焦點、政治對決戰場,甚至觸發關於「中共同路人」的公共討論。
-
記者手記:2020年,我走進台灣給中華民國慶生的酒會
2020年,世事多變。蔡英文如何帶領團隊,給中華民國舉辦這接待重要外賓的「109年國慶」酒會?
-
2020年雙十節:蔡英文指願與北京「共促對話」、香港國安法後慶雙十活動遭禁
今年中華民國雙十慶典,在世界疫情仍未獲控制、兩岸軍事緊張情勢升高與中美持續對峙的情境下舉辦。本文收錄了蔡英文雙十演說的中英全文,她在演說中提出,在一定前提下,願與北京展開對話。而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過往以「默契」形式進行的「香港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國慶」的文化,遭到大幅緊縮。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兩岸「官方」交流:從密使、白手套到王金平的「百分之百不去」
90年代兩岸交流初期,雙方在某個層面上皆同意用「務實的態度迴避政治問題」,但到如今,「政治問題」已經到了難以「迴避」的地步。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我們的青春,到不了台灣
「其實台灣很像那種最糟糕的前任──越喜歡就越需要遠離,但越遠離卻又越喜歡。雖然離開了、有距離了,但重新審視的時候,隨便一個小事情還是能讓你非常懷念。」十年前來台的陸生林恆鋒如此說。
-
兩岸停火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四十年來的中、美、台賽局框架是否真的會在當今有所變動?兩岸之間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
-
我們還能在斷裂世界中建立連結嗎?
台灣組主編:若戰爭正在重返人間,如何不讓自己成為武器?
讓自己筆下的報導,成為斷裂世界中的連結,而莫成為助長對立與撕裂的火種,無疑是新聞工作者的時代任務。
-
港「國安法」表決前夕,蔡英文提及的《港澳條例》60條代表什麼?
在這一週之內,北京與台灣都將優先按照自身的「國家安全」戰略行動,許多港人對兩地政府的期待,或許短期難圓。
-
太平洋的風與不沉艦隊:中美對峙下,蔡英文第二任期正式起步
蔡英文在今日正式邁入第二任期,她反覆提及的「印太戰略」所指為何?面對後疫情時代、身處新冷戰前緣,台灣該如何繼續做太平洋上的「不沉航母」?
-
2020台灣大選
台灣雞小史:為何總統大選、罷免韓國瑜都要「賭雞排」?
從只有金孫能吃的土雞腿、80年代末期雞睪丸,一路到「選舉賭雞排」文化,台灣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一向與「雞」脫不了關係。
-
2020台灣大選
大選前夜:韓「捍衛中華民國」、蔡「守護民主自由」
選前的最後一夜,韓國瑜和蔡英文各自跟支持者說了什麼?
-
2020台灣大選
大選背後,解密蔡英文的網紅政治學
向來以「冷靜」形象著稱的蔡英文,近一年是如何與網紅同框、互動越來越熱絡的?我們訪問了團隊背後的推手林鶴明。
-
2020台灣大選
事實查核:總統大選辯論會,誰說的對?誰說的不對?
看完總統大選辯論會,你是否懷疑他們所說的內容真偽?《端傳媒》得到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授權,呈現大選辯論會的事實查核報告。
-
2020台灣大選
一秒鐘的戰爭:從扁帽到「辣英粉」,民進黨如何吸引選民?
提起台灣的選舉宣傳品,就不能不提民進黨在1998年締造的「扁帽」傳說。扁帽的銷量不但在當時與陳水扁的政治聲望同步攀升,更為台灣選舉周邊商品產業鏈翻過新頁。
-
兩種「中華民國」「台灣」故事:蔡英文、韓國瑜雙十演說全文
兩位分別代表民進黨、國民黨角逐2020總統職位的候選人,如何在慶典上論述「中華民國108年」的歷史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