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評論:候選作品豐富,但梁朝偉不應該再得獎了嗎?風物

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評論:候選作品豐富,但梁朝偉不應該再得獎了嗎?

過去一年,香港電影不乏出色佳作,而且比疫情那幾年多樣化一些,今年的金像獎賽果令觀眾們滿意嗎?

《給十九歲的我》政治相對「安全」,才可在金像獎典禮高呼「上咗先算」?

紀錄反修例運動的《時代革命》、探討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場的《憂鬱之島》等紀錄片,雖在外地大放異彩,卻依然沒法在香港上映。

《給十九歲的我》獲獎漠視了什麼?香港電影金像獎41屆以來的最大輿情割裂

因香港劫後重啟,而本應更受矚目的今屆金像獎,卻偏偏沒能將香港電影再啟航的重要分水嶺記入歷史?

金像獎現場手記:如何度過一個屬於香港電影的穿越之夜

香港電影有輝煌的過去,也有「光明的未來」,但它沒有「現在」。

香港新生代導演通宵大對談:我們自己,定義我們的年代

香港電影金像獎前夕,導演林森、劉國瑞、曾憲寧、賈勝楓、何爵天、卓亦謙相聚把酒通宵,吐露新一代的心聲與思考。

三年之後,他們為了電影再來香港

獨特的選片口味,難得的放映尺度,香港曾經是影迷看片的勝地,也是電影記者的必經之地。

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綜述:四十不惑?四十大惑?

可見的香港電影與不可見的香港電影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疑惑。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何40年後依然重要:後浪潮港片,不靠大陸也能成事嗎?

這不是一個港產片沒落的故事,金像獎不是香港電影已死的輓歌,相反,一股新氣象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