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海養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後,討要真相和賠償的家屬們上海封城

上海東海養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後,討要真相和賠償的家屬們

「你再混亂,既然事情發生了,你們醫院要拿一個錯了就錯了的態度來,要面對現實、解決問題,不是一味地迴避。」

上海之聲: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我不希望這麼快就遺忘,像不存在一樣。我希望當我們修復了以後,帶著過來人的視角和心態去反思,這樣才不會辜負那段經歷。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歷史」喜怒無常,從未顧及身處其中的小人物。

上海,封城後的又一個春天,「我們已經是歷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覺得它是中國最好、最適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識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

數說中國經濟2022:不計成本的清零,地方政府債台高築

受困於這一年嚴苛的封控和低靡的地產,中國年GDP增長3%,遠低於5.5%的預期增長目標。

誰是大白:從暖心大白到「白色恐怖」,防疫權力將伸向何方?

「我像一個無情的掃碼機器,也懶得去看他們的臉。」

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中國媒體已掌握「煉金術」,將「危機」形容成「機遇」,將「災難」演化爲「盛事」,將「經濟下行」表述爲「增長潛力待釋放」。

想「潤」的60後:從文革到計劃生育,壓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上海封城

「時代的一粒灰,只有落在你自己或者你家人頭上,才會成爲一座山。」

解封不是結束,只是另一個開始:懸崖邊的上海餐飲業

他每天被一個問題拷打:如果企業早晚要死,那是今天死還是晚些死?

當警車駛入校園、「境外勢力」無孔不入,大陸高校學子如何抗議封校?

學生們用「縮圈」「跑毒」形容封校,他們世界的邊界隨着防疫政策搖擺,這一次被限制在了斗室之內。

中國封控促使年輕人重新考慮人生規劃

對於許多將上海視為追逐夢想的神奇之地的中國人來說,這座城市因疫情進行的長達兩個月的封控為他們敲響了警鐘。

被核酸支配的生活,什麼成了「新常態」?

常態化核酸一年究竟要花多少錢?錢花在哪裏、由誰負擔?被常態化核酸支配的日常何時能恢復「正常」?

習近平和李克強就疫情影響傳達不同資訊

中國最高層的兩位領導人上周發表講話,試圖安撫對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愈發不滿的外國高管,但二人似乎發出不同聲音。

疫情下被放逐的勞工:當上海成為他們的無依之地

「我們都是很渺小的,不像那些偉人有閃光的思想……我們只能跟着這個時代隨波逐流,就只能這樣子,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從新疆開往上海的卡車:4000公里路,與一個女性司機的32年

一個人開車習慣了,熬夜習慣了,被騙習慣了,被拖欠運費習慣了,被封在車裏習慣了。所以這次到了上海,也總會習慣的。

讀者來函:我在上海浦東T2航站樓,看到終點前過不去的那條線

「老外都當天來當天走,還能牽狗上飛機。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中國小姑娘牽着兩隻狗,我很激動啊去問人家,結果奶奶的,加拿大籍。」

滬上老外:封城後我開始思考,「怎樣逃離曾經深愛的上海」

「我想潤了,」菲利克斯說,「我才明白,這就是一齣懸浮劇——看上去很美,但隨時可能摔在現實裏,被鐵拳迎面來一下。」

上海疫情線上紀念館:人們因什麼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離的日常不時闖入機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誕片段;社交媒體則具是搶不到的物資、叫不到的救護車和進不去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