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前,我們從這裏出發廣場

一年以前,我們從這裏出發

8月3日,在端傳媒上線一週年的時候,我想摘選一年前的記錄,提醒守護在時代現場的我們自己:不忘初心。

Your Opinion:反日遊行過去四年,該如何談論愛國?

四年前一場反日遊行,打砸搶了西安,開日系車的中國人被「愛國青年」敲破了頭。有人說:「瘋狂的國家主體,撞上的是中國人。」

讀者來函:吳維事件背後的中國留學生

是種族歧視,還是異見人士?取決於語境和翻譯

讀者來函:駁黃羽飛──擴張強姦定義有利於維護女性性自主權

加強「同意」因素在強姦判定中的重要性,與男強女弱的社會偏見無關,反而的確可以保護女性的性自主權利。

在香港,能找到懂你的店員嗎?

離開熟悉的環境 87 天,這一季的崩裂會為你帶來甚麼啓示?

給Y的回信:保持憤怒地走下去

一個「正常的國家」,一定是很多人都活得像個「正常的人」,戳破了皇帝的新裝後,不要止於憤怒。

讀者來函:謝謝,我不愛台灣

受夠了那種因愛而產生的無條件服從,受夠了好像只要多說兩句「我愛台灣」,就能讓這個社會接納我。

設計師手稿:7件東西帶我走完2個月葵廣之旅

一個專題,一個設計師,二個月時間,七件物事。

如何在輪轉不息的新聞世界,製造文化小飛艇?

原本海納百川的香港逐漸逼兀,用文化的小飛艇能夠超越藩籬,帶領人重新認識包容嗎?

Your Opinion:龍應台你好,大河就是大河嗎?

龍應台在港大的演講尾聲,台下觀眾合唱了愛國歌曲《我的祖國》。曲畢餘音繞樑,爭議仍未止歇。

Your Opinion:香港故宮,是文化遺產還是政治符號?

繞開諮詢的「驚喜」,回歸廿年的「禮物」,故宮館引起輿論風波。有人說,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

記者手記:對精障嫌犯的理解,還有大片的空白待填補

若社會在關心生命權喪失的重大刑案時,只看見悲痛與可惡,焦躁地期以刑罰彰顯正義,類似悲劇恐比以往更加頻繁發生。

美國大選:讓媒體慘敗的力量可能會變得更加可怕

主流的媒體形態日漸衰落;個性化的社交信息流在茁壯成長,而空心化的媒體產業正在遠離社交人群,正如膨脹的宇宙中,不同的星系正在彼此遠離那樣。

Your Opinion on 2016:「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2016年步入尾聲,世界劇烈晃動未息,有人說:「決定接下來一年更討厭人類,更加熱愛我愛的人。」

Your Opinion:復刻「春晚」,超現實的笑話

想象一下,春晚主持人口中的「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會攪起哪些紛亂的認同和對未來的想象?

讀者來函:在中學內的性別教育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所謂的家庭問題也不見得是問題──子女沒有問題,而是父母自身不能接受的問題。

讀者來函:這一年我感到的馬來西亞變化

一年之後,華人的處境越發失落,穆斯林風悄然席捲,馬來西亞的變化,比我們想像得要多。

大選過後,紐約時報訂戶飆升至250萬,背後隱藏着什麼秘密?

讀者的付費訂閱佔《紐約時報》總收入的60%,這背後,當然不會只和特朗普有關。

不想被「媒體」騙,教你怎樣識別假新聞

事實或者真相,一般都不會那麼討你喜歡,也不會總是符合你的期待。

讀者來函:「巨嬰」就可以解釋一切嗎?

人之間的接觸,是無法用好壞、對錯、高下、進步落後、有效無效、巨嬰健全人,來劃分的。

Your Opinion : 「高牆」更高,你還會翻出去看嗎?

中國的「防火長城」高築,「牆」與「翻牆」的競賽未曾止息。再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人說,「久了,就習慣了」。

給M的回信:香港是我看不見的城

香港本就充滿他者/她者,是無數的異端構成它的自我,而我們就是這座城市本身。

會員來函:無條件的傾聽是一個承諾,幾乎是愛情

每個人都可以傾訴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慨嘆別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