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2019選片單:來自世界角落的新世代與經典風物

台北電影節2019選片單:來自世界角落的新世代與經典

電影人在世界各個角落裡拍攝了電影,我們看完後便能認知到世界存在於那些角落的情事或樣貌,這便是影展的積極意義。

反墮胎法案:《使女的故事》成了2019年的操作手冊?

「我們總是認為文明的進程是一條永遠上揚的直線。但事實上從來都不是如此。」

陳慧 X 應亮:我有這樣的命運便有這樣的自由,自由不是被給予

我們最早的自由就是叛逆;自由是一種風險,我堅持一個他人禁止的選擇,即是自由。

2019年康城影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虛幻的滿足感:電影產業還強盛地活着

這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影展,也是最排外、最不歡迎普通觀眾的影展,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幻覺比現實更美好。

72屆康城影展主競賽得獎作全點評:奉俊昊之外,影迷還可以期待什麼?

奉俊昊回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一舉為韓國電影拿下第一座金棕櫚,除此之外主競賽的其他得獎作品同樣值得關注。

專訪《過春天》導演白雪:單非、跨境與水貨,港深雙城的過界青春

「我覺得這個人群是值得被記錄的,值得被電影留下來的。」

Netflix與Fox爭端何起?一百年來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奴役史

如今世上所有的自由工作者,都應該衷心感謝奧斯卡影后Havilland女士75年前的啟發,她曾讓好萊塢一手打造的奴隸制一夕崩潰⋯⋯

專訪黃秋生:如果有機會走,留在這裏也沒什麼意思

雨傘運動之後,53歲到58歲,這名獲得4次金像獎,3次金馬獎的香港演員,被香港主流電影圈放逐了5年。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隱晦再現詭譎時代中的魔幻人生

也許正如電影海報中略顯苦情的那句話所說:電影會幫我們記住,我們和我們的時代。我們有着夢魘般的過去和隱晦不明的未來,似一場人間遊戲,深深淺淺辨不明。

影評集《台灣電影變幻時》:何為鄭秉泓筆下的「台灣魂」?

用台灣魂當標題是浪漫也是熱血仍在的證明嗎? 看電影的人或許不需要影評就能沈浸在導演的美學裡,但有高度的影評卻能點出觀眾未能察覺的脈絡與因果。

讀者來函:《地久天長》影評——權力建構的社會秩序與歷史的失語者

當權者已經記載了權力建構的歷史,將勝者的「歷史」化為冰冷的符號,隱去多數失語者的苦澀。

讀者來函: 從《幸福綠皮書》讀《在世界與我之間》——如何定義文明

鋼琴家遭受無盡歧視後,臨近崩潰邊緣。他對著司機竭斯底里地說:「他們請我來演奏,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味,實現文明,而非真的能接受並喜愛我。」

讀者來函:《羅馬》——「失語」的保姆與無法跨越階級的理解

阿方索卡隆用女傭的視角去觀察和講述,挑戰了知識分子歷史敘事下的不自覺的虛偽和忽視;同時,他的鋒利中又有着人和人之間真誠的感情,市井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可能。

鄭政恆:走過貧弱之年,不妨再思考香港電影出路

香港電影的過去和未來都放在我們面前,我們看見閃光與褪色,看見跨界與新生,的確還有別的可能。

2018金像獎:「香港電影」未來什麼樣?你看見《十年》之後的暗流嗎

今年金像獎毫無驚喜大悶局?你卻看見那股前所未見的「暗流」嗎?那可會是徐克口中的香港電影「新新浪潮」⋯⋯

不太「本土」的香港電影,還會得金像獎青睞嗎?

也許香港電影從來都不本土,「本土」只是一個撩動集體情緒的召喚符號。

專訪張艾嘉:戰戰兢兢的瘋狂

她選擇拍文藝片,選擇自己面對票房壓力,選擇拒絕不好的劇本,選擇站在關懷的角度,選擇向前衝。

中港台豬年10大賀歲片:繼續各賀各的歲,各賺各的錢?

中國資金、香港導演、三地演員共襄盛舉的大片,頻見於近年賀歲檔,但受限政治因素及文化差異,三地往往各自過年,這一局面在豬年會有不同嗎?

俄羅斯巡迴畫派與日系漫畫男孩──《地久天長》柏林觀感

從崔健怒吼「一無所有」到王朔「痞子文學」的爭議,乃至2000年韓寒冷嘲熱諷式的博客,中國文化生活中的「叛逆」,到了「王源們」身上,還剩下些什麼?

評彭浩翔《恭喜八婆》:搬運網絡舊 gag 就等於了解現代都市人嗎?

彭浩翔的笑話橋段串燒如今變成拼接網友創意的舊 gag 裁縫,是否一種自暴自棄?

讀者來函:《流浪地球》隨想——劉慈欣的電車難題

「正因為我表現出一種冷酷但又是冷靜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是合理的。你選擇的是人性,我選擇的是生存,而讀者認同了我的這種選擇。他套用了康德的一句話,敬畏頭頂的星空,但對心中的道德不以為然。」

《流浪地球》評分攻防戰:「彌賽亞情結」與另類民主實踐?

回顧整個事件,只能說網友在太多的問題上有強烈的表達訴求,而中國大陸的輿論和政治環境沒有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最終,一部電影和一個網站承載了原本不應該由他們承載的任務。

香港有價值:為什麼他們禁播電影金像獎?

極權禁止某樣東西,往往反向說明其必有價值。那麼,香港電影金像獎或香港,猶存的價值可能是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