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
台灣電影在春節檔怎麼垮掉了:這年頭除非電影叫人一起哭,觀眾不會去戲院?
串流當道,但依然無法取代去戲院一起哭、或自己去秘密哭的電影「專屬體驗」,台灣電影從2021年起要學會面對這道習題了。
-
擋住中國禁片,卻放進大外宣電影:陸片來台全靠抽籤運氣?
陸片來台靠「籤運」,一年只抽十部,因此今年在台灣,你看不到婁燁新作,卻能看到兩部大陸主旋律電影⋯⋯
-
第57屆金馬獎
《親愛的房客》:所謂「家庭」,哪有必要的形狀呢
鄭有傑一直思考家庭的組成,在血緣族群國家性別之外,什麼是必要和非必要的?所謂的家庭,是否有標準形狀?
-
電影評論
《奪冠》:愛拼不會贏,愛國才會
他們一個聽到的是中國的勝利,另一個聽到的是中國女排的勝利。
-
暗黑賀歲
困於內地,徐克與周星馳的孫悟空:有今生,無來世?
徐周都在內地闖蕩多年,控制與痛苦,屈辱與超越,唐三藏醒悟兒歌對悟空的傷害了嗎?
-
電影評論
亡國.愛國.殉國:溥儀與木蘭,還有八佰護旗手
《末代皇帝》的空前成功到《花木蘭》的焦頭爛額,印證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變遷。
-
荷索來香港
小測試:假如你有機會拍一部電影,你會是李安還是黑澤明?
香港國際電影節近日開幕,電影大師華納荷索首次親臨香港。熱愛電影的你,有沒有夢見自己是某位電影導演呢?玩玩我們的小測試,「實現」你的電影夢!
-
端對端 · 視頻
「端對端」Special:戲院重開,你也被《天能》和《花木蘭》轟炸了嗎?
我們做了一期口無遮攔的映後談,試著和生疏的電影生活拉近距離。
-
第77屆威尼斯影展
記者手記:疫情後的第一個世界級影展,我容易忘卻自己身在何處
2020年的春天,電影人和影迷都沒有想到這會是怎樣的一年。
-
電影評論
中國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花木蘭》在中國迎來了一邊倒的吐槽,豆瓣評分很快便從5.9掉到了4.7分,創下了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
-
中國票房分析:三四線城市依舊沒有諾蘭現象
「。士騎影電的誠忠個一是調強次再被會都他,時映上影電新有當每蘭諾」
-
文化觀察
中國電影業還能撐多久:影院重開了,但還有人買票走進去嗎?
意識形態審查凍結投資,疫情下中國四成影院預計關門,宅家生活,擅於吸睛劇情的串流媒體當道:重重夾擊下,中國電影產業怎麼救?
-
電影評論
《孤城淚》:警暴與法國市郊青年的怒吼
這不是紀錄片,卻都用了虛構的故事和人物呈現法國社會內部的深層次矛盾,即是所謂的市郊青年問題。
-
主題講座報導
三十年前的台灣與今日香港:小野老師與香港電影(新)新浪潮
由台灣的新浪潮記憶講起,今天香港的創作環境是否能夠(或已)推進另一波電影浪潮?
-
影評
《壞教育》:當名校陷入「教育」場所的權力角力
當「校譽」面臨毀損,那些看穿「教育」內部權力機制的人,為何大多還是選擇沉默……
-
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專訪朱柏康:我和大部分同世代的人一樣徬徨
「從小到大沒有什麼厲害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讀書不行,運動不行,音樂也不行。」
-
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訪問《金都》導演黃綺琳:人說我的主角性格很討厭,但那是生活
「我喜歡電影,無論裏面多麼殘酷,它都是美好的。」
-
香港電影金像獎
專訪金燕玲:每次受傷,她都會回到香港的銀幕上
「所以不是我挑別人,而是這個機會來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有沒有把握到。」
-
《饑餓鬥室》影評:不是人性之惡,而是制度反思
近年來西班牙電影越來越受到中文世界的關注,話題之作《饑餓鬥室》再度引起東西方觀眾的不同討論。
-
在日本當女導演有多難:男性主導的映畫世界金字塔
女導演很麻煩?對比國內數位以嚴厲暴躁聞名的男性導演,女導演卻成為多愁善感、無領導能力的刻板印象。
-
散場之後慢慢吵
戲院停業之後,我在家溫習了去年的法國電影和凱撒獎
不能去到電影院朝聖,家中安坐也可以與錯過的好片再相遇。因為凱撒獎風波,我仔細看了看這些入圍影片。
-
紀錄片在台灣
《狂飆一夢》導演廖建華:革命可以告別嗎?尋找歷史縫隙裏不被記得的人
「大敘事底下那些不被記得的人們,如同歷史縫隙裏的孤魂野鬼,他們的日常、悲歡喜樂,成為我最在乎的事。」
-
獲凱撒獎引女星離席抗議:大導波蘭斯基有資格喊「我控訴!」嗎?
波蘭斯基更好的做法是在現實中提出對他指控的有效辯護證據,而不是假公濟私,甚至過猶不及地為自己製造潔癖式的代言形象。
-
威尼斯酷兒獅獎得主程力專訪:被保守地養大,所以想冒險
為了拍《荷西的十九歲》,程力在舉目無親的危地馬拉一住就是兩年,他寧願堅持自己是一個 out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