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在爭議之中被誤解的Barbie Land風物

《芭比》——在爭議之中被誤解的Barbie Land

「女性主義電影」似乎應該更嚴肅,更具有現實意義。《芭比》這樣的喜劇類型片很容易受到指責。

哈薩克導演鏡頭下的詩人:在滿佈謊言的世界,無人得以戰勝|人物專訪

「俄羅斯殖民哈薩克的歷史是痛苦的,大舉建立的俄語學校衝擊本土文化,現在又要面對英語的強勢⋯⋯」

重現《明鏡》醜聞,這部電影試圖討論新聞業的未來

2018年《明鏡》醜聞,被形容為「希特拉日記」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公信力危機。

烏克蘭四大導演:你在新聞裏看不到的,電影都有講出來

「對照現今政治局勢,《普丁的見證人》當年捕捉到的畫面如同某種預言,預示眼下的一切絕非偶然,亦非歷史的巧合。」

《野馬分鬃》影評:巨嬰的呻吟

電影意圖捕捉大四學生畢業前的精神狀態,空有青春片慣常的圖謀,最終呈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隔海看金馬頒獎禮:失去金馬獎,大陸電影界失去了什麼?

雖然牆內外不乏小粉紅,但幾家大陸自媒體還是堅持以「一邊發布消息,一邊刪除稿件」的方式,展現完頒獎的全過程。

審查紅線與威權剪刀:解嚴前台灣電影同樣經歷,但結果是⋯⋯

只要觀看的慾望湧動,影像創作需求仍在,滲透與抵抗就會存在。

一不小心,電影膠片復興運動已經八年了:數碼為何就是不能KO膠片

沒有了film和cinema意涵,只餘下movie的電影,僅僅指向「電影已死」這種供人炒作的命題嗎?

端開麥:你的愛情標準由偶像劇說了算?我們如何被植入「愛情」這個說法

太多電影和劇集喋喋不休地在定義愛情和浪漫的標準,到底是哪裏出了錯?

秘密膠卷裡的真實阿富汗:塔利班前高層也感絕望

「如果塔利班接手,所有的藝術都會被禁止。我們可能會在下一輪的打擊清單上。」

台灣電影在春節檔怎麼垮掉了:這年頭除非電影叫人一起哭,觀眾不會去戲院?

串流當道,但依然無法取代去戲院一起哭、或自己去秘密哭的電影「專屬體驗」,台灣電影從2021年起要學會面對這道習題了。

擋住中國禁片,卻放進大外宣電影:陸片來台全靠抽籤運氣?

陸片來台靠「籤運」,一年只抽十部,因此今年在台灣,你看不到婁燁新作,卻能看到兩部大陸主旋律電影⋯⋯

《親愛的房客》:所謂「家庭」,哪有必要的形狀呢

鄭有傑一直思考家庭的組成,在血緣族群國家性別之外,什麼是必要和非必要的?所謂的家庭,是否有標準形狀?

《奪冠》:愛拼不會贏,愛國才會

他們一個聽到的是中國的勝利,另一個聽到的是中國女排的勝利。

《孤城淚》:警暴與法國市郊青年的怒吼

這不是紀錄片,卻都用了虛構的故事和人物呈現法國社會內部的深層次矛盾,即是所謂的市郊青年問題。

困於內地,徐克與周星馳的孫悟空:有今生,無來世?

徐周都在內地闖蕩多年,控制與痛苦,屈辱與超越,唐三藏醒悟兒歌對悟空的傷害了嗎?

亡國.愛國.殉國:溥儀與木蘭,還有八佰護旗手

《末代皇帝》的空前成功到《花木蘭》的焦頭爛額,印證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變遷。

小測試:假如你有機會拍一部電影,你會是李安還是黑澤明?

香港國際電影節近日開幕,電影大師華納荷索首次親臨香港。熱愛電影的你,有沒有夢見自己是某位電影導演呢?玩玩我們的小測試,「實現」你的電影夢!

專訪朱柏康:我和大部分同世代的人一樣徬徨

「從小到大沒有什麼厲害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讀書不行,運動不行,音樂也不行。」

「端對端」Special:戲院重開,你也被《天能》和《花木蘭》轟炸了嗎?

我們做了一期口無遮攔的映後談,試著和生疏的電影生活拉近距離。

記者手記:疫情後的第一個世界級影展,我容易忘卻自己身在何處

2020年的春天,電影人和影迷都沒有想到這會是怎樣的一年。

中國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花木蘭》在中國迎來了一邊倒的吐槽,豆瓣評分很快便從5.9掉到了4.7分,創下了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

中國票房分析:三四線城市依舊沒有諾蘭現象

「。士騎影電的誠忠個一是調強次再被會都他,時映上影電新有當每蘭諾」

中國電影業還能撐多久:影院重開了,但還有人買票走進去嗎?

意識形態審查凍結投資,疫情下中國四成影院預計關門,宅家生活,擅於吸睛劇情的串流媒體當道:重重夾擊下,中國電影產業怎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