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2023觀察:藝術博覽會的弔詭角色,叛逆可能在此發生嗎?風物

台北當代2023觀察:藝術博覽會的弔詭角色,叛逆可能在此發生嗎?

當我們在一個場合面對上千作品,聆聽各種解說,很容易將所有實驗、叛逆、衝突當成已知美感的手段,藝術彷彿成為一個可知的標準

水餃報紙與戰爭圖書館:我在第17屆伊斯坦堡雙年展看到的抵抗方式

就算被壓迫的人從此低頭不語,仍有努力的人舉手發問,在雪地中追尋足跡,把故事收集、書寫傳唱下去⋯⋯

民資後撤、審查向前,中國民營美術館的未來還剩下什麼?

「做當代藝術就不要指望政府關注和扶持。(政府)給了錢肯定會去控制你。最終要做成一個什麼樣的美術館,就不由你來決定了。」

卡塞爾文件展爆反猶爭議:為何一場「去中心化」的用心實驗,卻還是溝通失敗?

當圖像被抽離其脈絡,再製成各種迷因圖像和陰謀論在網路上流傳,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現象與資本、帝國主義的關係⋯⋯

台北當代2022:欠缺在地連結,縮減公眾導覽,疫中隔空的「國際」是真國際嗎?

當博覽會以「國際」自居,展商參與了就是躍上了國際?國際是指在台灣的「國際」,還是真正跨出國外、展現了能量的國際?

影像 : 手機上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民眾繞著心儀的藝術品拍攝,舉起智能手機,點了又點,或與作品擺拍合照,或盛裝出席,打卡留念,自得其樂。

【讀端】M+博物館裏,一根中指戳中誰:香港的20年國際藝術大夢就快醒?

「你用M+可以比擬香港本身。 香港本身,很多事原本都可以做得很好...... 突然不知去了哪裡。」

用遊戲建構記憶:香港遊戲藝術家關子維

人的記憶到底是怎麼運轉的?關子維的答案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強烈的空間記憶能力,故此,想要製作一個記憶系統,他選擇電腦遊戲的空間和物件承載過去。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台灣怎樣把人潮變成錢潮?

台北準備好了麼?堅持做一個遠離地方政治的外來者,「台北當代」帶來了初次來台的國際大畫廊,也想要教育本土老一輩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