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
-
香港區議會削直選議席:和選民最直接的政治參與被如何改造?
2023年,民選議席將從452席大幅削至88席,僅佔議席約兩成,比例低於1982年首屆選舉。
-
「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投票率僅30.2%
縱使香港政府多日來全力催谷投票,地方直選投票率只錄得30.2%,為1997年後有直選以來最低數字。
-
遊戲規則更新後,一場疏離的立法會選舉
民眾與選舉之間暴現的距離感,就是政府機關動用千方百計也難已挽回。被壓抑的討論空間,也窒礙了社會關注。
-
反對派盡墨,他們就能抬頭?狄志遠、湯家驊與馮檢基的「非建制派」自述
遊走於民主派與建制派之間的所謂中間派,在反對派盡墨的情況下能進入立法會嗎?處處紅線的新香港,是否他們苦候多年的舞台?
-
專訪施永青:共同富裕之下,「中國共產黨要重寫黨綱」
國安法年代施永青依然敢言,連番批評中國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的新路線 。「我為香港做了一個示範,香港還可以妄議中央。」
-
林鄭任內最後施政報告強調國安與發展,結語哽咽「香港仍然是祖國掌上明珠」
林鄭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涵蓋國安、倡建「北區都會區」、改組政府架構等;她在結語時哽咽,相信「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
-
專訪職工盟:三十一載工運路,歷史留了未來的城堡
「你先要保留這些故事,其實最令人害怕的是這個故事而已。」
-
崩塌區議會:我們或許錯失了,苦候30多年的黃金年代
一陣吹風,不止吹倒數十年的區議會制度,更可能吹倒了香港重拾社區自主的希望。
-
反修例運動二週年
反修例兩年後,香港政壇大變局:反對派遭重擊,誰人在上位?
「以前大家都是用愛國愛港去定位嘛,但是現在所有人都是(愛國者)。」
-
數十萬人投票的民主派初選,選民、票站義工,他們在想什麼?
有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籌備單位被警方上門調查,在恐慌與打壓之下,香港民主派初選首日,投票人數已破紀錄,至今錄得逾41.2萬人投票。「投誰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展現民意。」
-
評論
楊路:面臨經濟危機的中國,是否還需要香港?
北京在香港國安立法上的強勢政治干預,與同一時期在國內改革議題中釋放出來的積極信號,其相互關係並不是矛盾,而是互相設限。
-
《社團條例》五問:談香港民族黨被禁的合理性與影響
《社團條例》取締香港民族黨是否屬於濫用?這條法例的使用方式會影響我們的自由嗎?它跟23條又差多遠?端傳媒訪問了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傅華伶,以及青年法律工作者組織「法夢」的成員黃啟暘,探討這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評論
北京亮劍,與其說是「港式文革」,不如說是「港式整黨」
綜觀過去兩個月香港的政治動員,圍繞着政府系統的整頓風聲空前。和慣常理解的「文革」不同,「整黨」的邏輯更強調政治組織的紀律和行動。
-
無港澳經歷、經濟學出身,兩任省委書記,最「高規格」的中聯辦主任駱惠寧
駱惠寧卸任省委書記後又調任中聯辦主任,在香港回歸以來屬於首次。
-
評論
李敏剛:在自由與獨立之間,追尋城市的權利
從政權和金融地產資本手中,以公民的身份,奪回治理香港這個城市的控制權,這才是最能理解抗爭運動至今的能量和爆發力的框架。
-
港中大校長段崇智公開信:冀政府正視訴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只有真相才可以為所有人帶來最公平的結果。
-
政治危機之下,大灣區何去何從?五問粵港澳大灣區計畫
修例風波引起的政治債務,已拖累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大灣區國家戰略發展項目。
-
校長閉門會議,融化了的異溫層——一名香港中大學生的觀察和思考
當時我面對面聽到你說「我信了」,所以我也決定信你了。
-
港中大女學生公開指遭警性暴力 校長稱將譴責警暴
警方指投訴警察課今早(11日)已立即啟動調查,希望事主提供實質證據,又稱至目前為止,投訴警察課並沒有接獲在新屋嶺扣留中心或葵涌警署被性侵的投訴。
-
「逃犯」之城自由港: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走上歷史路口
美國國會將於今日復會,各方討論多時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或有機會通過,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將正式走上新的歷史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