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防疫工作很難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一場知識與意識形態的鬥毆台灣

為什麼防疫工作很難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一場知識與意識形態的鬥毆

疫情或疫苗這類高度科學知識相關且具有明確物質基礎的議題,在意識形態的催化之下被嚴重地泛政治化。

台灣保險公司誤判疫情風險代價不菲,防疫保單如同「一場賭博」

台灣的保險公司去年銷售了數百萬張防疫保單,然而隨著病例激增,防疫保單的理賠總金額可能超過14億美元。

清冠一號「讓世界看見台灣」,但它真有療效嗎?

衛福部中醫藥司黃怡超強調,臨時許可核定的清冠一號並不是Covid-19用藥,其適應症是「外感時疫」。

台灣單日確診破萬,對症藥儲備、中重症患者治療,有哪些隱患?

對症藥物和胸腔內科醫師的短缺,是最大隱患。

數據分析:台灣軟封城逾月,人們持續自律嗎?「在家工作」狀況如何?

一份網上流傳的問卷,寫滿員工對台灣企業防疫政策的不滿。我們替你做了初步歸納,並問了問台積電、緯創與和碩等大廠的防疫思路。

林夏如:台灣若想成功生存,威脅不只來自中國

長期而言,人口衰退、能源議題、政治極端化和本位主義,是台灣繞不開的四大挑戰。

台灣疫情爆發四十天:病毒攻城,為何醫護筋疲力竭、感染不斷?

從第一天開始,台灣的防疫戰線,便充滿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漏洞。

高琹雯:疫情警戒延續,外帶外送是一門長期生意

台灣美食如何在疫情之下存活?除了外送平台,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萬華十日記:疫情重災區,一場對抗病毒的游擊戰

政府正規軍遲遲未到,但在這台北古老的城區裡,人們異口同聲地說,只有病毒才是唯一的敵人。

數據分析:「軟封城」一週間,台灣民眾是否真的比較「自律」?

大台北地區進入三級警戒狀態後,各種地點的人流都有顯著下降,唯有其中一個目的地,人潮下降幅度相對較小。

一杯台灣的Sexy Tea:「茶室」裡究竟喝的是什麼茶?

台灣這波疫情中,台北萬華地區的「茶室」接連出現確診案例,也讓外界好奇這「茶」為何能喝得如此親密?

台灣抗疫現場:醫療量能吃緊、再遇分區限電

第一線的醫師與防疫人員告訴我們:當篩檢、疫苗、一般就醫需求的民眾一齊來求助時,前線如何應戰?

從252天零確診到單日333例本土確診,台灣防疫的三個挑戰

2021年五月,台灣亦進入了確診案例持續增長的階段。過去一年多的「空地配合」默契能否以新隊形繼續保持下去?

專訪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台灣疫情升溫,糧食跟蔬果供應沒問題嗎?為什麼?

台灣本次疫情最嚴重的萬華區,鄰近大台北農產批發交易中心「北農」第一市場。農委會是否有戰略可以確保本土農產供應無虞?

突發:台灣今日新增180例本土確診,大台北地區升高至三級警戒

目前大台北地區外出時需全程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以上或室外10人以上聚會,且多數營業及公共場域將關閉。

林夏如:台灣防疫和經濟的奇蹟能夠持續嗎?

台灣無法獨自抵擋中國經濟的引力,除非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合作保護台灣的主權與繁榮。

小端網絡觀察:「防疫詭異」事件後,台灣網友是否越來越不信任《紐約時報》?

從集資買廣告「讓世界看見」的窗口,到質疑它「立場偏頗報導失真」,台灣人對《紐約時報》的想法是否正在轉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