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推薦
-
台灣遇十年來最嚴重蛋荒,蛋農為何不願增產?誰來決定雞蛋售價?
「農委會曾找養雞協會、雞農一起開會,在場的業者都認為,凍漲、補助不是最好的方法,回歸市場機制、讓蛋漲價就可以了。」
-
北京進口封殺令下,誰來解救萬噸台東釋迦?
中國海關暫停從台灣輸入釋迦和蓮霧,掀起繼鳳梨之後另一次水果滯銷恐慌,惟釋迦比鳳梨更依賴外銷,果農們今次又能否躲過危機?
-
誰住城中城?
發生大火的城中城大樓,坐落在昔日高雄最繁華的臨港地區,曾吸引無數追逐「高雄夢」的外地青年來到此地。
-
詩歌證史、治學如棋與「僑居鸚鵡」:余英時紀念論壇「敬思想史的傳薪者」側記
2021年9月4、5日,台灣聯經出版主辦了余英時線上紀念論壇。
-
田園既蕪:時空膠囊裡的「台灣省政府」,最後的民國身影
位於台灣中心的「中興新村」,每個角落都寫著中華民國倉皇辭廟、反攻未竟的歷史。
-
專訪「疫苗猶豫」專家官晨怡:我們必須先理解人們不願打疫苗的原因
面對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信任感的建立和「科學」一樣重要。
-
專訪奧運射箭男團銀牌魏均珩:不需要閉上眼睛,也可以瞬間想像身在賽場
歷經多次的國際賽事證明,射箭已可說是台灣體育的傳統強項之一。但在場內場外,它依然是一個有些安靜的運動。
-
中港台奧運輿論觀察:金牌榜上洶湧的國族意識
體育競爭與政治競爭是一回事嗎?
-
台灣為何在東京奧運創下史上最佳成績?
截至8月5日為止,共有十一面獎牌落袋、多個競賽項目創下「隊史最佳」記錄。
-
三個國家、四場奧運:第一位參與奧運的「台灣人」張星賢
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或「滿洲代表」?在國族競技的賽場上,張星賢的賽道從來不是筆直的單行道。
-
專訪新竹市長林智堅:病毒進逼,市府守得住這座「晶片之城」嗎?
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所在地,市長林智堅正面臨著特殊的挑戰:若此地疫情失控,他不只愧對市民,甚至會影響世界半導體產業鏈。
-
台灣疫苗何時來?怎麼來?
等待國產?以任何方式向國際廠商購買?或接受國台辦的捐贈?兩週以來,這無疑是所有台灣居民最關心的話題。
-
萬華十日記:疫情重災區,一場對抗病毒的游擊戰
政府正規軍遲遲未到,但在這台北古老的城區裡,人們異口同聲地說,只有病毒才是唯一的敵人。
-
林韋地:台灣「難波萬」遭新疫情衝擊,未嘗不是好事
新疫情中,害怕失去台灣特殊性的情感結構是怎樣的?
-
紀駿輝:台灣新起疫情,防疫要轉守為攻
只要台灣民眾及政府認清此疫情的新知識及傳播方式,就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控制住其擴散。
-
數據分析:「軟封城」一週間,台灣民眾是否真的比較「自律」?
大台北地區進入三級警戒狀態後,各種地點的人流都有顯著下降,唯有其中一個目的地,人潮下降幅度相對較小。
-
一杯台灣的Sexy Tea:「茶室」裡究竟喝的是什麼茶?
台灣這波疫情中,台北萬華地區的「茶室」接連出現確診案例,也讓外界好奇這「茶」為何能喝得如此親密?
-
從252天零確診到單日333例本土確診,台灣防疫的三個挑戰
2021年五月,台灣亦進入了確診案例持續增長的階段。過去一年多的「空地配合」默契能否以新隊形繼續保持下去?
-
日久他鄉是故鄉:從「中國回教徒」到「台灣穆斯林」
從台北的盆地邊緣出發,可以看見台灣一頁層層疊疊的伊斯蘭歷史。
-
螺絲從哪裡鬆掉的:太魯閣事故後,五大場景還原台鐵災難鏈條
在台灣搭乘火車,為何漸漸成為讓人無法安心的移動方式?事發滿月,我們從乘客視角全面檢視台鐵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