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腳邊雙城記:香港駐台機構關門意味著什麼?台灣

巨龍腳邊雙城記:香港駐台機構關門意味著什麼?

香港關閉駐台灣辦事處,引發外界諸多議論、揣測與不安。事實上,這問題必須放置到中、港、澳、台四地在二戰後糾纏的命運來理解。

邊境上的異鄉人

戰爭看似結束已久,戰地上的青年仍然時時被命運扣問:我是誰?

冷戰的航線:台灣與中國之間,被砲火反覆摺疊的群島

儘管兩岸停火已屆四十年,仍然有一部分的「台灣人」,可以單憑砲彈在空中的聲音,就能精準判斷它的種類和落點。

2020年,我以「老兵」身分重返「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前線

兩岸長期軍事對峙,服兵役是每個台灣生理男性的法定義務,僅服役方式隨時移而有變遷。然而,軍隊為誰而戰?答案並不總是清晰。

走出「怨恨」,給下一輪兩岸青年交流盛世的備忘錄

如果兩岸青年都能意識到,目前雙方都無法實現各自在族群和主權範疇上的主張,就該思考如何讓雙方能夠共存、共榮地活下去。

許仁碩:陸生十年,我們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嗎?

陸生不該是兩岸關係的工具,台生也不只是陸生在台生活的背景,燃燒了青春的,不是只有陸生。

當台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陸生經驗反思兩岸間的互相「怨恨」

部分旅台陸生與台灣社會的心理隔閡,不僅體現在雙方對彼此缺乏理解式的同情,同時還包括日常生活中強烈的復仇意識和報復衝動。

兩岸「官方」交流:從密使、白手套到王金平的「百分之百不去」

90年代兩岸交流初期,雙方在某個層面上皆同意用「務實的態度迴避政治問題」,但到如今,「政治問題」已經到了難以「迴避」的地步。

我們的青春,到不了台灣

「其實台灣很像那種最糟糕的前任──越喜歡就越需要遠離,但越遠離卻又越喜歡。雖然離開了、有距離了,但重新審視的時候,隨便一個小事情還是能讓你非常懷念。」十年前來台的陸生林恆鋒如此說。

專訪汪宏倫:「陸生」就是照妖鏡,映照兩岸各自的問題

我們常看到兩幅面孔,不同的裝扮,卻一樣憤怒。

兩岸婚姻四十年:敵對陰影下,人們相戀成家

在台海四十年來的風浪起伏中,我們訪問了四對跨越兩岸結為夫婦、成家生子的戀人。他們在大時代中各自駛著自己的小家小船,冷暖自知。

產地直擊:ECFA十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功了嗎?

十年前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於得到對岸「讓利」的眾多台灣產業中,石斑、蘭花的討論熱度可說數一數二。十年過後,我們走訪了台灣南部的魚塭、蘭花業者,他們如何評價這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兩岸停火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四十年來的中、美、台賽局框架是否真的會在當今有所變動?兩岸之間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