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
-
回憶蔣彥永醫生:勇敢揭露SARS真相,公開呼籲平反「六四」
具有如此聲望的人,能直言反駁中國最高領導人,是前所未聞的事。更何況他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羅列於聲明書上。
-
鄧聿文:中國黨政機構改革,習近平難以擺脫的安全困境
外界想要知道,習究竟要通過所謂的黨政機構改革達到何種目的,難道他覺得自身的地位還不夠穩定,要強化安全?
-
誰是最「清白」的中國人?——出身論捲土重來,宗法社會還會遠嗎
出身論逐漸紮根,勢必要在「中國人」裏再區分出「清白」的中國人和「被污染」的中國人,正如核酸檢測也有陽性和陰性。
-
中國總理李強,會成為民營經濟的守護者嗎?
以習近平親信立足的李強,在面對意識形態壓力時,能否守護住民營企業,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檢驗。
-
從「祖國母親」到「中國爸爸」:國家主義的形象,是如何在家庭隱喻中演變的?
「我們都說祖國媽媽,那祖國爸爸去哪了?」「有人說祖國爸爸去買禮物了,有人說祖國爸爸扛槍保衛祖國媽媽了!」
-
中國政權的新合法性危機:剛性監控維穩體系的「脆弱性」
人民怒吼的一句「下台」瞬間擊穿意識形態合法性,動搖了色厲內荏的維穩監控體制。
-
白紙運動被捕者:她們是誰,經歷了什麼?
如此年輕,又如此熱情,假以時日,她們能承擔起更多。只是,如今面臨嚴厲的打壓,「起點卻彷佛成了終點」。
-
人礦:這個被中國互聯網審查的網絡新詞,為什麼讓統治者感到警惕?
「人礦意味着,你是資源,不是主體,你是手段,不是目的。耗盡一生的能量,是為了成全他人,而不是追逐自己渴望的人生。」
-
「白紙抗議」中的地域想象:只有「外地人」才會上街?
最近十年,在社會輿論中,具有一定權利意識、乃至組織度的「業主」一詞似乎正在退場,白領群體好像正在變得貧困化、散沙化。
-
施明磊的海外流亡生活:重建日常,以更自由的姿態去抗爭
「政治犯家屬到了國外,很少有人能過正常人的生活,我說的正常人生活是當地人的生活,沒有恐懼的生活。」
-
江澤民逝世:他如何改造了中共的政治基礎,又為當今習近平政治帶來什麼?
從歷史而言,這些變化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腐朽的、滯遲中國發展的一面,甚至形塑了部分當下領導人習近平的統治特色。
-
張文:當一切人事安排都盡在掌握,全是「自己人」的政治局對習近平又有何用?
儘管習近平的親信們已經涌入政治局的每個角落,但仍然也可以看出,習近平並不很信任他們放手去做。
-
鄧聿文:中共二十大報告重點分析,與習近平作為「人民領袖」的加冕禮
新政治局由習氏人馬全面控制,他大概要在第三任期幹成幾件大事,尤其可能想收回台灣,因此不想在高層受到不同意見的干擾。
-
西安U型鎖受害者的十年
2022年4月,王菊玲聽到消息,說蔡洋出獄了,「到現在,我都想不通,無冤無仇的,他就那樣下狠手把一個人往死裏打?」
-
鄧聿文:中共二十大,可以做哪些推測,什麼仍是未知?
二十大兩項關鍵議程的懸念實際已經揭曉,正按習的劇本上演。
-
蘇州和服事件:「尋釁滋事」的警察,和中國後績效合法性時代的保守怪圈
「中國人」的身份,一個不斷在王朝更替和民族融合中產生新的內涵的身份,從未如此具有封閉性。
-
暴力鎮壓與健康碼賦紅:經濟下行期的維權抗爭能否突破國家的管控?
河南村鎮銀行儲戶維權是中國各地正在發生的維權事件的代表,證明看似嚴密的極權主義監控體系背後仍然潛藏着改變的力量。
-
黯然退市、接受重罰——滴滴被「重鎚」的背後與中國政經底層邏輯的變化
中國要馴服壟斷的互聯網巨頭,不僅僅爲了經濟因素,還希望這些平台能夠成爲政權的拱衛力量。
-
鄧聿文:習近平時隔八年考察新疆,北京的民族政策或發生局部調整
如果習要把資源集中在台海對抗美國,就需在新疆問題上做某種局部突破,讓它去敏化,那麼二十大調整新疆的民族政策是有可能的。
-
「坦克蛋糕」直播後消失的李佳琦:因無知而觸犯政治禁區的悖論
當知道一件事比裝作不知道一件事的難度更大時,犯錯幾乎就變得不可避免。
-
「最後一代」作爲一種中國式抗爭:沒有行動的反抗能激起火花嗎?
「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
作爲「國家意志」的兩種厭女觀:「極端女權」大戰共青團中央揭示了什麼問題?
行之有效的年輕化宣傳策略,正讓國家意志更靠近中國年輕男性的觀念水位——一個「爹」正在不可避免地變爲仇恨女性的i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