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雅爾塔」:新冷戰爲何比舊冷戰更危險?評論

再見「雅爾塔」:新冷戰爲何比舊冷戰更危險?

國家間政治也許會因此變得更「民主化」,但也意味着世界在未來將更不安全了。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北約東擴的歷史與現實:是否需要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負責?

究竟普京的瘋狂是因為北約東擴太快,還是因為北約其實擴張得「不夠快」?

蘇聯解體六問:三十年後回望,人們誤解了哪些事實?當初也可能是另一種結局?

如果蘇聯解體並不見得必然在1991年發生,那是什麼讓本來並不太可能的進程變得不可阻擋?

記者手記:冷戰前線,閱讀金門、馬祖的六個關鍵詞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來到最接近你的地方。

什麼是「芬蘭化」?:一個在強權夾縫中求生的北歐小國生存史

「芬蘭化」之所以成為現實,恰恰在於無論是芬蘭還是蘇聯,經歷大量誤判和代價,終於共享了同一套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外交哲學。

邊境上的異鄉人

戰爭看似結束已久,戰地上的青年仍然時時被命運扣問:我是誰?

2020,左、右意識形態徹底過時的一年?

中美新冷戰的陰影下,中國思想界並未給出具體的意識形態答案,卻出現了「實業救國」式的「工業黨」熱潮。

兩德統一30年:「除了失去權力的老共產黨人,東德每一個普通人都是贏家」

多年後,柏林牆轟然倒下,東邊的人,伴隨著巨大的裂縫,開始了第二段人生。

緣起冷戰?中國三線城市的前世今生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1964年,中央就曾作出「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並將「一線」的工廠、研究機構和高校等,全部或者一部分遷往「三線」地區。

或與牆共存、或破牆而出:他們目睹柏林牆的築起和倒塌

「不要忘記這堵牆的暴政,也不要忘記,對自由的熱愛,令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