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歷史,回應當代,連結彼此——《5月35日》到台灣後有什麼火花?台灣

對話歷史,回應當代,連結彼此——《5月35日》到台灣後有什麼火花?

「我們擁有民主、自由、平等,可是,我們可不可以把它當成得來不易的東西,不要濫用它,或太理所當然把它交出去?」

六四34年 | 香港現場:維園沒有集會,而悼念者的燭光一度亮起

2023年6月4日,六四34週年,維園內舉辦慶回歸市集。維園外警察重重佈防,一些悼念者盡力展示燭光。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割裂之後信心從哪裏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行動創造的。」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任何社會都有保留一種記憶的能力,就算多細小也好。

不想回憶、未敢忘記︰在香港、在台灣、在海外,看到悼念六四的那點光

六四33週年,亦是香港第3年沒法自由地公開悼念六四死難者。無論人在哪裏,忘不了的,年月也不會蠶蝕。

抹去與傳承:33年後,香港的六四記憶之戰

「要抹去香港人的記憶,需要多久時間?」

上海大學生在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他們不約而同陷入生活的泥沼,想著怎麼賺錢、怎麼過得更好。只是,偶爾談起那段經歷,便「汗毛直豎」,像回到了那個年代。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花了很大力氣,從一個「六四是禁忌」的地方,到了另一個「六四是禁忌」的地方。這個日子成為了我的執着,我的責任。

英國的離散香港記者:放下記者身份,可以拿起甚麼?

四個流散在英國的香港記者,在異鄉思考新聞是甚麼,而沒有了新聞,自己又是甚麼。

國殤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畫遭強拆後,他們寫下自己的記憶

被三間大學強行拆遷的六四雕塑展品,見證學生成長,連結校園內外,不限地域,不限時空。「在歷史洪流下,它成了有生命的實體。」

中大民主女神像、嶺大六四浮雕今被移走,台灣團體集資在台重建「六四恥辱柱」

屹立香港大學24年的國殤之柱,前晚遭港大強行拆卸移走。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嶺南大學的六四浮雕,今晨亦被校方悄悄移走。

【書摘】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1989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台灣記者楊渡赴北京天安門廣場採訪。32年後,他將回憶寫成《未燒書》。

六四集會案民主派八人被判囚,黎智英:假如紀念是罪行,那就讓我承擔

何桂藍陳情時只有一句:今天對我的判刑,就是對每一位當日出現在維園的香港人判刑。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日本《時事通信社》推出獨家解密檔案報導,指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日本政府反對西方的對中制裁、主張對中應該「盡量有耐心」,端傳媒專訪報導執筆記者城山英巳,談談他所見的、三十年前的日本政府六四檔案。

在記憶消失之前,把歷史放進方舟:香港籌六四線上博物館

「經歷了反送中之後,會覺得一場社會運動是這麼豐富的。我會忍不住想,當年的北京...... 不可能只是那麼簡單,只是六四那天早晨的事情,前面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