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社運創傷之後,他們在時代崩壞中如何自我療癒?香港

大型社運創傷之後,他們在時代崩壞中如何自我療癒?

「我覺得這一代人會有一種迷失。不斷參加社運,但過後我們到底是誰?」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花了很大力氣,從一個「六四是禁忌」的地方,到了另一個「六四是禁忌」的地方。這個日子成為了我的執着,我的責任。

專訪陳健民︰在台不知歸期,從迷茫到接納,63歲的第二人生

「現在都有迷茫,但比較能正面去面對。方法是投入生活。」

專訪黃宗儀:在大寫的政治下,我寫情感政治是無力的書寫

「這些理解如何可以讓我產生一套論述,讓我們或許可以不必那麼絕望,不必停止交流與互相了解,不需退回一個你死我活的位置。」

專訪周永康:這場運動激活了香港,在痛苦中打開未來

2014年之後,好像有種感覺是,香港未來已經被關掉了、就這樣了、沒有希望了。但在2019年,抗爭者又慢慢打開了一種新的可能性。這個運動激活了香港。這個運動不斷地在挑戰中國的政治宣傳、重新說香港的故事。香港故事可以不從回歸講起,可以不從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講起,是可以重新去打開這個辯論,去討論我們跟中國的關係是什麼,這件事情其實是威力無窮的。

岑敖暉專訪:留在香港,做一個不被輾碎的倖存者

27歲,經歷兩場浩大運動,他形容自己是一個倖存者。他放棄了美籍,想好了留在香港,「不知可以做什麼,在香港不知做什麼,但起碼在這裏存在着先。」

雨傘運動五周年:回顧之必要,連結之必要

歷史不單是客觀的紀錄,歷史也是有論點和方法的。書寫傘運歷史,也是對反修例運動論述的反思,更是整理多年來香港社會抗爭運動的思想更迭。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六):從傘運到反修例,「升級」的萬千可能

今次運動在各個場域發生的更廣義的「社會動員」,和五年前相比有哪些突破?它又在什麼意義上延續、豐富了「升級」的意涵?

添華夏慤現場重組:第一枚催淚彈發射前後,他們經歷了什麼?

第一枚催淚彈發射前五分鐘,記者在現場目擊,前線的速龍小隊突然被後方指令退至添華道較後位置,放棄了原本阻隔警察和示威者之間、各自擺放的鐵馬,示威者這時一片歡呼,部分示威者跨過鐵馬,進入添華道。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五):普通人的政治能動性

為何在剛剛過去的六月中,「左膠」和「勇武」的對決不再出現?

佔中裁決前,他們為自己準備的「獄中書單」

在佔中案審判前,我們訪問了佔中九子當中的大部分人,他們都不約而同早早準備好自己的「獄中書單」。讓我們以書讀人,閱讀他們所關心的世界。

吳宗鑾:九子量刑,「悔意」和「公民抗命」有待法庭釐清

如控辯雙方最終選擇就刑期上訴,法庭如何平衡示威者的基本權利和執政者維持公共秩序的公權力,將會是香港法治以至民主運動的重要分水嶺。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三):再訪「本土」,勞苦大眾能否「譜」出文化自信?

對左翼本土論述來說,若期冀泛民能擁抱本土,除了認同勞苦大眾為「受壓迫的祖先」,亦需要積極反思,在新的地緣政治條件下,是否需要重寫,甚至放棄「香港助中國走向世界」這樣一個已經陳舊的神話。

法夢:六問解讀佔中案量刑判決

抗議行為對公眾造成傷害的程度,固然是法庭作整體量刑決定時必須納入考慮的事項。然而,即使抗議行為對公眾造成的不便,達到「過份」及不合比例的程度,亦不必然使公民抗命或其他基於良好犯案動機的減刑理由失去效力。

佔中案記者手記:囚車載著他們離開那一刻

一位女士蹲下身,一遍又一遍地向朱耀明說:「你們已經做得很好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佔中案審判:戴耀廷、陳健民、邵家臻、黃浩銘即時入獄,朱耀明、鍾耀華、李永達獲緩刑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及陳健民量刑最重,被判監16個月,邵家臻、黃浩銘被判8個月,即時入獄。陳淑莊因身體問題延後判刑。朱耀明、鍾耀華、李永達獲緩刑,張秀賢被判社會服務令。

佔中九子裁決現場側記:一場平靜風暴

法庭上,不同於他們的代表律師,九名被告沒有表露「求情」姿態。朱耀明、張秀賢、鍾耀華及李永達均要求在犯人欄親自以粵語讀出自撰的陳情書。其中,75歲朱耀明牧師和26歲鍾耀華的陳情,將公眾的情緒推向沸點。

張秀賢:香港人在爭取民主的路上跟學生一樣,在跌跌碰碰中學習

我只希望當初走在同一條路上的人,不要越走越遠。

執抝的低音:邵家臻的陳情書

「革命,我是做不到的,它必須用血和肉來交換。沉默,我也是做不到的,於是我惟有以一種最冷靜的方法,對社會的不公不義,提出針砭。」

鍾耀華:法官你需要知道的,是他們依然堅持在香港不放棄的原因

「如果你要知道這些,就不是透過一份書面陳詞,幾封信件,幾段慷慨激昂的說話可以得知。」

朱耀明:敲鐘者言──被告欄的陳辭

此時此刻,在我心中,在法庭的被告欄,是一生牧職最崇高的講壇,死蔭的幽谷成就了靈性的高峯。

五問看清佔中九子審判:香港首次有集會人士因「公眾妨擾」罪成

為什麼律政司要循普通法控告九子「公眾妨擾」相關罪名?「公眾妨擾」是什麼?這次審判案例,將帶來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