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五周年:回顧之必要,連結之必要評論

雨傘運動五周年:回顧之必要,連結之必要

歷史不單是客觀的紀錄,歷史也是有論點和方法的。書寫傘運歷史,也是對反修例運動論述的反思,更是整理多年來香港社會抗爭運動的思想更迭。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六):從傘運到反修例,「升級」的萬千可能

今次運動在各個場域發生的更廣義的「社會動員」,和五年前相比有哪些突破?它又在什麼意義上延續、豐富了「升級」的意涵?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五):普通人的政治能動性

為何在剛剛過去的六月中,「左膠」和「勇武」的對決不再出現?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四):「傘落社區」,民主的後方還是前線?

如果「社區工作」無法配合選舉工程或進入主流政治,是否還有意義?進一步說,「社區工作」與民主運動的關係如何?衡量「社區工作」價值的標準是什麼⋯⋯傘後若要重新思考基層如何發軔民主的力量,便需要回答這些問題。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三):再訪「本土」,勞苦大眾能否「譜」出文化自信?

對左翼本土論述來說,若期冀泛民能擁抱本土,除了認同勞苦大眾為「受壓迫的祖先」,亦需要積極反思,在新的地緣政治條件下,是否需要重寫,甚至放棄「香港助中國走向世界」這樣一個已經陳舊的神話。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一):假如雨傘是失敗的,為何有必要重啓記憶?

梳理關鍵詞的作用在於提供了一種書寫社會史的方法。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二):「拆大台」——從自發群眾到多元領袖

「拆大台」精神作為傘運遺產,其影響是否能走出佔領區,關鍵在於它能否能有機地完成在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