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
中國試圖書寫抗疫史,重塑國人疫情記憶
在宣布抗擊疫情勝利兩個月後,中國政府試圖塑造人對疫情記憶,不公開相關數據,查禁不認同政府抗疫功績的人。
-
通關、「復常」在即,你還記得香港人是如何熬過三年疫情嗎?
中國爆疫,但兩地通關在即,勾起香港人對於爆疫的恐懼。端傳媒回顧過去三年,有關香港爆疫的種種。
-
囤購衛生紙:在信息過載但無人可信的世界,只有草紙在維持文明社會的幻覺
如果會被封鎖或禁足一個月且無法去商店購物,你會需要多少廁紙呢?答:香港是7捲、台灣是6捲、大陸是4捲。
-
影業觀察:從虎年賀歲檔回看後疫情時代的中美電影市場
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仍未結束,2021年的中國影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虧損,而美國影市則淘汰了許多成熟的中型製作。
-
第十期
端問答:大家對2022年有什麼期待?
「希望自己喜歡的、關心的、還留在香港的人都能夠平安。希望2022年結束時還可以有希望。」
-
「錯誤決策殺人,必須有人負責」:意大利疫情死者家屬起訴政府求償1億歐元
悲劇最糟的結果是沒有從悲劇中學到任何教訓,「當太多人想要遺忘時,我們的戰役才剛開始。」
-
動態清零,相對靜止,惡意返鄉......中國抗疫兩年,產生了哪些新詞彙?
關於防疫,也關於控制。
-
葵涌邨被圍封的日與夜 —— 快過年了,到底何時「放監」?
「自圍封開始,他們都不知道睡醒之後會否被解僱。」
-
這些科技將在2022年改變你的生活
從電動車,到能夠追蹤健康狀況的耳塞,從社交媒體之「惡」的解決方案,再到無人機送貨,這是將在2022年改變生活的科技動向。
-
西安因疫情封城已十餘天,1300萬居民面臨買菜難、看病難
西安市因爆發疫情進入大範圍封鎖一周半後,當地很多居民開始通過網絡表達他們對斷糧和看病難的絕望。這讓人想起武漢封城的情形。
-
更多國家報告Omicron病例,多國升級防控措施
一些國家實施了新旅行限制,儘管科學家稱他們還不知道該毒株會有多嚴重。以色列採取的限制舉措尤其嚴厲,已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
-
新書推介
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
有時候,歷史看起來就像是一連串要命的災難,但有時候災難也可以激發出創意的應對之道,就像成功總是令人不思進取。
-
Delta變種病毒的傳染性到底有多強?要怎麼防?
科學家們說,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種毒株的感染者攜帶的病毒水平要高得多,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的防疫方法了。
-
高琹雯:疫情警戒延續,外帶外送是一門長期生意
台灣美食如何在疫情之下存活?除了外送平台,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
被困海上近四年:一名船員在遭遺棄貨輪上的漫長磨難
MV Aman號貨輪2017年在蘇伊士運河附近被扣。幾年過去,大副仍在船上孤身一人。他的遭遇,是上千名被棄船員的縮影。
-
印度疫情反撲似野火燎原:住院自備氧氣,遺體燒不過來
在政府放鬆限制措施和公眾鬆懈後,印度疫情來襲速度是一年多來所未見的。新德里公立醫院已經不堪重負,而私立醫院更是一床難求。
-
280萬人因疫情死去,我們卻在「哀傷海嘯」中感到麻木
像是站在沙灘上,看著悲痛的浪潮滾滾而來,見證著站在邊上的人被捲走;明明身在局中,卻又奇怪地感覺被移出局外。
-
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在不確定的時代保護孩童,從屬於他們的「正確遊戲」開始
為了玩而去玩的遊戲,漫無目的的遊戲,打破你的秩序的遊戲。
-
武漢封城一週年
走過孤立、恐懼與愛情,醫生、康復者和抗疫官員的一年
「有時候覺得,我死在疫情那個時刻也蠻好的,因為那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心更近。」
-
武漢封城一週年
疫情中的失親者:世界向前跑,他們留在了原地
劉璐不能理解,為什麼所有的相關部門都「談疫色變」,大家说「在中國就是這樣」, 但「憑什麼只能這樣?」
-
台灣‧疫時生活
台灣疫時生活:當「非法移工」成為台灣家庭支柱,疫情之下怎麼辦?
台灣長期依賴五萬多名遊走在灰色地帶的「非法」大軍維持社會運作,一場疫情封鎖了邊境線後,許多家庭開始喘不過氣來。
-
「吾不與祭,如不祭」——疫下盂蘭,如何慎終追遠?
盂蘭習俗從過去走到現代化的今天,規模日漸萎縮,今年更碰上疫症;有人選擇停辦,有人選擇線上直播,有人認為年輕化非萬能藥,繼續擁抱老傳統,拒絕實體變虛擬。
-
解析船員換班:不聽建言的港府,與填不完的防疫漏洞
六月初,政府接受船公司們的要求,放寬換班限制,但卻對其提出的強制檢疫建議置若罔聞;七月底,政府改口承認免檢人士為第三波疫情源頭。
-
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廚房裏的「反建制」,120歲米其林指南的世紀危機
忙著與新世代博弈,又遇到社交隔離……一個程序缺乏透明的評審機制,還能通吃天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