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離港攝影師 留下最後的香港影像廣場

31位離港攝影師 留下最後的香港影像

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遠去,不論是新生、是醒覺、或是夢想,一張張離散者的影像,以香港人共同的痛楚連結起來。

愛慾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Nicole Pun的女同志影像

「是的,在女同志性事上,手都很重要。」

異鄉人:專訪攝影師劉博智,50年華人流散史

許多華人經過幾十年打拼,既無法融入當地主流生活,也沒有足夠金錢返回故土。

半封城下的澳門,大三巴剩下核酸檢測站

「相對靜止」實行前一天,市民於超市排隊大量購買生活所需;街上亦湧現人流,呼吸着最後一口「自由的空氣」。

以假新聞攻擊假新聞 專訪馬格蘭攝影師Jonas Bendiksen

這次造假是為新聞攝影界和整個傳媒行業,進行的一次內部的滲透測試和震撼治療。

紋身故事記錄者林曉聰:講述者的願望,僅僅是「被看見」

林曉聰曾經人生順遂,2019年之後,他試圖紀錄香港紋身者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烏克蘭:漫長的冬季,一個又一個家園,在被戰爭徹底摧毀

昔日的商場與住宅區冒著濃煙,炸飛了窗戶的大樓搖搖欲墜,公園變成大片燒焦的空地,甚至連醫院也未能倖免。

烏克蘭博物館保衛戰:留下故事,留下生命

利沃夫國家博物館曾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如今空徒四壁。館長慨嘆:博物館要存活,人民要前來,他們必須學習自己文化的根源。

Marcus Yam 鏡頭下的阿富汗:劇變中的光怪、殘酷與盼望

記者在採訪示威時受到騷擾、毆打、拘留、阻止採訪的事件持續增加,顯示了塔利班政府面對反對聲音的態度。

台灣成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文青看攝影展的心態開始不同了⋯⋯

當大多數攝影愛好者把拍照片這回事當作美化這個世界,台灣為攝影成立一個國家級文化機構,能做些什麼呢?

從失禁到治癒,香港攝影師出了一本《虎豹瑪莉》

「有時候一些好個人的東西,其實都已是回應時代。」

為什麼今天還看布列松:他證明中國有人,而且是每一個個人

他曾讓我們相信:世界並不平等,但每個人都值得被平等地觀看。

武漢之春

我在封城的武漢生活了50天。這座城市正在慢慢解凍,而一些人永遠留在了春天。

專訪陳傳興:讓攝影還是攝影,不是現實或意識形態的佐證

要放棄先入為主以為攝影只是觀看和拍攝影像,只有當你瓦解、取消掉之時,就像現象學的「懸置自我」,世界才會打開,才會自動贈與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