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香港國安法首次釋法後,五點法律疑問和矛盾
釋法真的越釋越明嗎?
-
香港鄉郊工業:曾經如何存在?是否已經走到末路?
「去蕪存菁」至今,這些餘下的鄉郊工業已能與鄉郊環境共存,其存在價值亦逐漸被重新發現。
-
四問香港放寬入境檢疫︰清零對國際地位的影響?鄰近旅遊熱點的檢疫安排如何?
「你來香港有3天不可以品嚐香港美食,亦不可到包括主題公園等處所,我想這對旅客的吸引力微乎其微。」
-
香港「活化」煽動罪:是否正當的本質,在於如何看待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
後運動時代,本港至少已有13人就煽動罪認罪或被定罪,另有至少43人以此罪被捕。
-
反修例運動示威者,分拆至不同法官,造成的刑期差異是否有違「一致原則」?
香港普通法下的「一致原則」應如何指導法官量刑?
-
媒體搖籃之難:還要讀新聞系,還要當記者嗎?
香港傳媒界急速萎縮,大專院校新聞系報讀人數驟減,仍然選讀新聞的本地學生及內地學生,如何面對政治現實和選擇他們的前途?
-
當魚蛋和奶茶擁抱樹熊:「香港製造」是一種紮根他鄉的方式
有些口味吃慣了,就難以改。「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會和我們聊幾句,說不用擔心在澳洲買不到這些東西,或者要自己帶過來。」
-
【更新】MIRROR演唱會舞蹈員受傷,有什麼法律保障和申索機制?
「大部份的舞蹈員或者舞台工作者、台前幕後都沒有簽合約的習慣,以前大家不太注重那一份合約。」
-
習近平講話後的政治學習:一場黨國在港的意識形態治理
作為一種領袖崇拜、黨國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治理手段,「政治學習」終於在一國兩制下半場的香港徐徐展開。
-
馬屎埔,在迫遷的命運裏種一座村莊
馬屎埔,三代村民耕作於此,面對大地產商收地浪潮,他們可以用鋤頭和理念帶來改變嗎?
-
張國榮離開19年:哥哥之後,19種消失了的香港
19年後,這城比你離開的那年,陷得更深。一切都面目全非,有很多想告訴你,有更多的不忍心透露⋯⋯
-
【Plus會員季度圓桌】當社運退潮,威權再臨,紅線下的記者如何繼續做新聞?
他們的經歷又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否認「入侵」、信息污染、疑美,烏克蘭危機中港台輿論觀察
所有美麗與醜陋的,怨恨的與溫暖的,都一再提醒人心的多面。
-
院舍老人的寒冬:無準備、缺支援,爆疫安老院正在艱難自救
香港超過240間安老院舍出現疫情,惟公立醫院無法全面接收,安老院也難妥善處理院內染疫老人,「史無前例的危機」已經出現。
-
中日混血兒的香港製造:咖啡樹需要新家,才能走更遠
香港賦予了她的前半生事業,她決定以「香港製造」回饋這個地方。她想把香港咖啡豆帶到大阪世博,惟農場遭斷水斷路。
-
媒體觀察
那場遇冷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如何成為官媒筆下「五光十色的優質民主」?
一場嚴格篩選、投票率新低的選舉,一方面被描述成「五光十色」、「踴躍投票」,另一方面拔高成「優質民主」。
-
「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投票率僅30.2%
縱使香港政府多日來全力催谷投票,地方直選投票率只錄得30.2%,為1997年後有直選以來最低數字。
-
遊戲規則更新後,一場疏離的立法會選舉
民眾與選舉之間暴現的距離感,就是政府機關動用千方百計也難已挽回。被壓抑的討論空間,也窒礙了社會關注。
-
圖片故事
影像:立法會選舉肖像——橫額裏的候選人們
疫情時期人人戴口罩,人們第一次見到候選人「真面目」,往往是在街頭的宣傳橫額上。
-
外賣車手罷工後記:在演算法和馬路之中,他們仍然不堪一擊
這次「後工會時代」的工運,車手們得到了多少?「平台經濟下,我們不是在應對一間公司,是應對一個電腦,應對整個系統。」
-
香港的一種讀法
讀書|香港跨商、美國紅利和全球化,如何形塑今日的中美格局
從一批有美國聯繫的華商故事出發,我們對香港、中美關係乃至全球化的歷史將有全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