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信仰、慈善和政治:數據看佛教在香港是怎樣的存在
佛教在香港不單是信仰,還是社區影響力、政治乃至商業。
-
國泰歧視風波:兩天內,一宗小紅書投訴如何升級至香港特首的痛憤?
一邊歷數在港遭遇的冷眼和不耐煩,另一邊則情緒壓抑,充滿憤怒和不安。國泰事件同時點燃了兩種情緒。
-
圖片故事
圖書館沒有的「禁書」,藏身在香港人家中書櫃
仍然安放在櫃裏、桌上和床底一角的書本,在短短幾年之間突然成為了「禁書」。
-
觀塘碼頭的輪迴:木屋建了拆,拆又建,我們有家又無家
「永遠有一群邊緣社群,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市民不需要看見,那就會覺得這城市好美。」
-
數據看「做人媽媽甚艱難」:母職懲罰、第二輪班及未完成的家庭友善政策
常言「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數據告訴我們,世界對媽媽並不那麼好。
-
李峻嶸:香港冰球隊播錯國歌風波,國家尊嚴的演繹、執行與圓場
大半年來,香港體育界似乎跌入國歌詛咒。
-
立場新聞案庭審:36天作供,17篇文章,一場煽動定義和媒體責任的爭論
前總編輯鍾沛權與控方幾乎每天問答5小時,爭論何為煽動、何為媒體責任。法庭一時變成新聞學課室,一時變成爭辯時代的論壇。
-
「後職工盟時代」的香港工運:「大台」與「平台」,勞工爭取權益的未來何在?
「自發、後工會時代、無大台」的勞工抗爭模式,能取得多大成效?
-
評「中央港澳辦」設立:一個(不)重要的機構升格?
香港問題是加強「黨的領導」和「頂層設計」可以解決的嗎?
-
返工這回事
一鮨入魂,但我工作到沒有靈魂——Omakase壽司仔自白
我這樣的「壽司仔」,其實更像是一位「海鮮屠宰及分割技術員」。在密閉的工作環境中,匠人精神有時成了剝削或自我剝削的說辭。
-
香港國安法首次釋法後,五點法律疑問和矛盾
釋法真的越釋越明嗎?
-
香港鄉郊工業:曾經如何存在?是否已經走到末路?
「去蕪存菁」至今,這些餘下的鄉郊工業已能與鄉郊環境共存,其存在價值亦逐漸被重新發現。
-
四問香港放寬入境檢疫︰清零對國際地位的影響?鄰近旅遊熱點的檢疫安排如何?
「你來香港有3天不可以品嚐香港美食,亦不可到包括主題公園等處所,我想這對旅客的吸引力微乎其微。」
-
香港「活化」煽動罪:是否正當的本質,在於如何看待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
後運動時代,本港至少已有13人就煽動罪認罪或被定罪,另有至少43人以此罪被捕。
-
反修例運動示威者,分拆至不同法官,造成的刑期差異是否有違「一致原則」?
香港普通法下的「一致原則」應如何指導法官量刑?
-
媒體搖籃之難:還要讀新聞系,還要當記者嗎?
香港傳媒界急速萎縮,大專院校新聞系報讀人數驟減,仍然選讀新聞的本地學生及內地學生,如何面對政治現實和選擇他們的前途?
-
當魚蛋和奶茶擁抱樹熊:「香港製造」是一種紮根他鄉的方式
有些口味吃慣了,就難以改。「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會和我們聊幾句,說不用擔心在澳洲買不到這些東西,或者要自己帶過來。」
-
【更新】MIRROR演唱會舞蹈員受傷,有什麼法律保障和申索機制?
「大部份的舞蹈員或者舞台工作者、台前幕後都沒有簽合約的習慣,以前大家不太注重那一份合約。」
-
習近平講話後的政治學習:一場黨國在港的意識形態治理
作為一種領袖崇拜、黨國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治理手段,「政治學習」終於在一國兩制下半場的香港徐徐展開。
-
馬屎埔,在迫遷的命運裏種一座村莊
馬屎埔,三代村民耕作於此,面對大地產商收地浪潮,他們可以用鋤頭和理念帶來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