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好萊塢如何影響你和我?逢百年轉折,好萊塢遇見的好壞事,與醜陋之真相風物

2024好萊塢如何影響你和我?逢百年轉折,好萊塢遇見的好壞事,與醜陋之真相

好萊塢必須迎接接下來,即將一年又一年面對的無線電視、有線電視、錄影帶、串流、社群和手遊等等,宣稱要殺死這個行業的死敵

好萊塢編劇罷工大結局:觀眾新體驗,花更多錢換更少內容,並被迫看更多廣告?

再成功的勞資談判,能夠爭取到的還是僱用期間的待遇,並未改變整個影視產業絕大多數職務帶有的「零工經濟」本質。

《芭比》粉紅保單:兩小時長廣告,與玩具業的好萊塢淘金記

除了已上映的《芭比》,美泰兒的如意算盤裡,緊跟著還有高達45個玩具改編影視的計畫正進行中⋯⋯

好萊塢的暑期檔,AI擔了創意匱乏的罪名?

罷工也許不能阻擋AI的發展腳步,但好萊塢是時候反思自己對於創意的傲慢和忽視。

好萊塢編劇大罷工:編劇怒了,但串流大佬們害怕嗎?

對好萊塢編劇來說,這一整個犯罪故事從人物、動機到作案手法他們都再熟悉不過。

端開麥:Depp vs Heard,如何影響對#Metoo的思考?ft.弦子、V太、喬瑟芬

邀請弦子、V太、喬瑟芬三位#Metoo運動的行動者和論述者,討論這次事件的廣泛內涵。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這是一齣大膽卻失焦的政治諷刺,也引來了今年奧斯卡提名作品中最兩極化的口碑。

端開麥:你的愛情標準由偶像劇說了算?我們如何被植入「愛情」這個說法

太多電影和劇集喋喋不休地在定義愛情和浪漫的標準,到底是哪裏出了錯?

強尼.戴普的兩座獎杯:為何美國醜聞影人可以再走歐洲路?

歐洲對影人私德的寬容程度遠超好萊塢?面對取消文化的弊病,與名人家暴問題,時代祭出的是悲劇還是圈套?

《春風秋雨》的兩次改編:美國主流電影如何處理種族主題和多元選角的縮影

薛克的改編既講階級、種族與身份認同,也藉人物與視覺風格述說永恆的現代主題。

由昆汀.塔倫提諾近日受訪講起:為什麼中國只能推崇葉問,而非李小龍?

李小龍的一部分在中港塑造的神話中全然隱匿了。葉問卻更能承載當代中國人的自我認知,或更像中共政權的自我宣傳。

好萊塢選擇向影院說再見,Streaming 是真救贖嗎?

《WandaVision》成績喜人,《神奇女俠1984》為 HBO MAX 打強心針,好萊塢似乎已經快要背叛電影院了。

她進了好萊塢,卻被問「妳知道怎麼做人腦炒蛋嗎?」

2020年金馬獎前夕,李宛蓉受邀返台,與李安、是枝裕和、Ken Loach並列講師,談她所「品嚐」出的電影滋味。

2020無夏之年:沒了好萊塢暑期檔,我們都在Netflix的迷因世界

一覺醒來,好萊塢招式全退卻,我們開始為沒看過 Netflix 的電影而讀不懂這些網路迷因而焦慮⋯⋯

美劇《Hollywood》:虛構歷史是荷里活對當年歧視的真誠反思嗎?

假如當年的創作者勇敢一點,是否能讓少數群體早一些享受到平等與自由?

好萊塢瘟疫蔓延時:1918年的病毒給「電影」帶來什麼?

進步和保守在時間的長流中都是相對的觀念。我們眼中100年前的保守運動其實是當年的進步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