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撚」是屈辱,離開要內疚?19歲香港青年摘英詩大獎後,為何成為網絡熱話?風物

「含撚」是屈辱,離開要內疚?19歲香港青年摘英詩大獎後,為何成為網絡熱話?

「我用一個香港人的身份、進入最高等的學府、用你最引以為傲的形式、拿到你們的國家詩獎,這有什麼卑躬屈膝的?」

烏克蘭猶太受難史中的詩與人:沉入烏克蘭的茫茫大雪,曾經的命運也是今日的?

「基輔女人」這首詩裡,是一個受盡酷刑的女性,詩人寫的時候,應該是害怕筆下殘酷文字,成為未來的預言⋯⋯

詩在烏克蘭:過去與此刻,你就是武器,武器就是你

俄羅斯近日對烏克蘭的第一次空襲,詩人以破碎的詩句寫下一位女子迂迴穿過街道:「忘記。麵包和世上每一個活著的事物。」

詩人崑南:大半個世紀後,他攜帶粵語來到台灣,放下香港

「不是以前的香港即是不是香港。香港根本是無根之地,沒有殖民就不存在⋯⋯有什麼所謂呢?香港都是共孽來的。」

悼念蔡炎培:情詩人代寫情信,你念過多少次香港的小名?

蔡爺的詩摻雜了民間的聲氣,加以即興的轉韻、生猛的混音,擲入虛無。孤獨本來就是晦澀的,你想讓我們聽⋯⋯

阿富汗的詩與塔利班的推崇:這民族經歷過一切考驗,但22個音節已可處死她們

阿富汗的女性寫短蛇詩被認為是死罪,而塔利班推崇的女詩人又偏偏是其中之一⋯⋯

悼念扎加耶夫斯基:一堂怎樣面對暴政的詩歌課

這種來之不易的自由很可能在暴政下變得岌岌可危。每逢這種境地,我們便更需要這樣孤獨但堅定的詩人。

悼念管管:他曾給台灣的黑暗年代裝上閃爍的眼睛

「創傷經驗」何來?管管與顧城最大的不同,是多了媽媽,於是多了溫暖,多了回憶,那可能正是對抗黑暗的人性力量。

露伊絲.葛綠珂的詩人斷捨離:沒有浪漫,只有結構與暴力

說葛綠珂厭世未免極端。我認為可説是省減,苦行,以當下流行術語形容就是斷、捨、離。

楊佳嫻:如何親近楊牧的詩?聲響、火焰與泥土

「楊牧」被當作「名門正派」、仰之彌高的符號,一道權威的門鎖。幸運的是,他詩以聲響和曖昧取勝,不像余光中的作品那麼容易擬為中學考題。

陳東東:疫病深圳,萬里長城是防禦誰的呢?

哪怕躲起來寫作,也能體會到身在網格化監禁處置間的定位和境遇。若有別樣風暴來臨,可以想見管控將以怎樣的速度和力度執行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