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蕃夫:文翠珊訪華與褪色的中英「黃金時代」國際

曲蕃夫:文翠珊訪華與褪色的中英「黃金時代」

文翠珊此次訪華,更像是打卡上班一樣的例行公事,而自2015年習近平訪英所建立起的所謂「中英關係黃金時代」,也正慢慢褪去光芒。

香港政商系譜的嬗變──從尋租和利益最大化,到政治「義務」的展現

和殖民地時代不同,商業精英們現在面對多重政治博弈。過去,商業的目的相對直白,即追求利益和市場佔有率的最大化,而現在,商業精英在做投資決策和選擇政治立場時,有如走鋼索。

正視國族史觀:香港昔日奇蹟,是「背靠祖國」,還是「背靠大英」?

《中國人對香港的「集體回憶」是如何形成的?》一文刊出後,引來不少正反兩面的意見。不過,正如筆者在前文提及,任何國族史均有偏頗和主觀之處,因此無論是中共式的國族主義論述,還是「大香港」式的歷史論述,都是筆者批判的對象……

圖集:香港廿年變了多少?美聯社攝影師余偉建鏡頭下的昨天與今天

香港總是在計算自己的時間:1997,2017,2047,轉眼廿年,未來又還有多少自由自在的時光? 美聯社攝影師余偉建(Vincent Yu)表示,希望透過展覽,傳遞對未來對憂慮,這是他自九七回歸前夕已隱約感受到的。

羅貴祥:霸氣中國,茫然香港──高下相傾的回歸20年

事實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這些理念,一開始就是權宜之計,是為了國家的整體發展建設,爭取更多更有利的條件與時間而生。

陳麗芬:足球,香港最動人的生活劇

香港,越來越嚴肅,越來越沉重,越來越像是一部搬演出來的大型豪華道德劇。

李家翹:中港的探戈前傳──中國與城共舞史

唐宋以後的中國城市,已不具體制外的特質。自此,中國演的是國家的獨舞,城市充其量是它的伴舞。

安徒:天朝治港,去殖背後深深的戀殖

中共在明在暗,默許在香港維持殖民狀態,甚至反對對這殖民體制進行有限的民主改革,已證明了是鐵一般的事實……

關信基:香港前途,不容樂觀

過去幾十年來,社會上關心香港長遠利益及定位的精英分子或團體實在鳳毛麟角。

圖集:紅旗、大雨、集會和天台屋,回歸20週年前夕的香港肖像

香港人捱過憂愁喜樂,荊棘滿路,步步為營,終走到了20年這一里程碑。

圖集:20年後的香港,馬照跑,舞照跳?

未來是迷茫、慘淡,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元淦恭:七一訪港中央代表團,背後隱藏的治港路線轉變

此次隨行的副國級以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達到6人,是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規格最高的「中央代表團」。

圖集:永遠盛開的紫荊花

沒有花是永遠盛開,卻只有那鍍上了金箔的紫荊花才能永垂不朽。

明日香港會如何?聽聽香港、台北、北京、深圳的他們怎麼說

在四座城市街頭,我們和50位普通市民聊了聊他們眼中的1997、香港、和一國兩制。總有印象,在你想象之外。這裏是精選片段。

20年前的倒數一星期,媒體怎樣報導回歸?

我們回顧1997年回歸前夕,《蘋果日報》、《文匯報》以及一些英國報紙的報導,想看看20年前香港回歸前5天,每日發生了什麼

香港1997-2017:圖說廿年物轉星移

手繪圖帶你看,香港回歸二十年,你的衣食住行用究竟如何變化;看大時代的物換星移,與每個香港人之間的關係。

數據動畫帶你看:在50年不變的承諾下,20年來香港的變遷

香港人對政府管治的滿意度有提升嗎?香港人是「富貴依然」,還是成了「港燦」?中國因素又為香港的經濟民生帶來什麼影響?香港人對一國兩制仍然有信心嗎?

「希望香港不要死得太難看」、「香港會找到自己定位」──圓桌讀者們這樣看回歸二十年

我們在圓桌提問讀者關於香港回歸二十年的記憶,並把收到的回應,𢑥編成這篇文章。

我坐了一趟中港快車,和司機聊了聊不為人知的兩地變遷

達哥的車同時擁有中港兩地車牌,載過深圳富豪,快要生娃的孕婦,美國5元店的老闆,頻繁往返深港十年,他看到什麼奇特風景?

李家翹:中國和香港──國家與城市的探戈

英國著名政治地理學者Peter Taylor認為,國家和城市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它們互有競爭,又互補不足,就如探戈的兩位舞者。

周永康、楊政賢:放下成見展開對話──香港民主運動的重整與出路

非建制派能否放下身段及過往的執著,為了香港的民主發展,進行內部對話,重新出發?

李詠怡、楊區麗潔:香港高官問責制誕生15年,仍然發育不全

問責制推行了15年,可說仍然是「發育不全」、欠發展的狀態。幸好成熟的公共行政系統起了一定的緩衝作用……

小測驗:在1997年香港生活一天,你會被揭穿是未來人嗎?

你發現自己竟然身處1997年回歸前的香港,試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能否成功瞞住自己的未來人身份!

港人看港漂:我在他們的漂泊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回歸20載,港漂新人來臨,在中港融合的籠罩下,「他們」與「我們」若即若離。當香港人阿離走向兩個港漂,和他們談人生、去留和掙扎,會碰撞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