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香港鑽石山謀殺案:警方揭露兇手有精神病紀錄,你如何看待精神病污名化的問題?

點出兇手精神病史,是突發事件的終極答案嗎?

2023年6月3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謀殺案現場,有不少市民獻上鮮花。

2023年6月3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謀殺案現場,有不少市民獻上鮮花。

端小二2023-06-08 發起

點出兇手精神病史,是突發事件的終極答案嗎?精神病與暴力傾向是否掛鉤?

你如何看披露兇手精神病史的重要性?這舉會否加重社會對精神病負面印象?

除了醫療資源,社會還能如何支援精神病患者?

6月2日,香港鑽石山發生一宗斬人案,事件兩名分別26歲和22歲的女子死亡。其中一名死者胸口被插超過30刀,另外一人頸部亦中刀,最後傷重不治。

事後警方交代案情,東九龍總區刑事部高級警司鍾麗詒向公眾表示,疑兇有精神病紀錄,需要定期覆診。引發出大眾對精神病患污名化的討論,以及反思香港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有相關報導下,有網民留言指「這麼嚴重的精神病,政府就不應該放他出來,一句精神病就沒有刑事責任,怎樣賠兩個小朋友生命」,同時,亦有網民認為「好好的走在街上遇著個神經(病),真是死得無辜真慘!」

精神病患的刻板印象

臨床心理學家葉劍青在訪問中指出,社會對精神病的既定印象來源於不了解的未知,而精神病本身亦有不同的形態,大眾或較難去理解,所以警方在交代案情時的文字表達可以加入避免精神病患者被污名化的事實陳述。

攝影記者Elton Lau亦以《精神病是鑽石山斬人案的終極答案嗎?》為題撰文指出,警方在調查短短七小時後便向大眾公布疑兇的精神病紀錄,嘗試引導受眾把疑犯的殺人動機和精神病掛勾,認為港府在對待精神病患者的態度和政策仍是言行不一,可能會進一步深化精神病患者容易犯罪的錯誤觀感。

精神科醫生許龍杰亦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中撰文表示,「任何事背後都有千絲萬縷的成因。但媒體傾向二元對立,『有/無精神病紀錄』成為簡易標籤,但往往抹平了立體的人性。這才是歧視的根源」。

而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平機會行政總監朱崇文亦在港台節目上表示,留意到在事件發生後,網絡上對精神病人的標籤增加,提醒大眾如若煽動他人歧視患者,有機會觸犯歧視條例。

同時,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亦認為,斬人案為少數例子,絕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在復康後都生活如常,希望大眾不要標籤精神病患者。

醫療支援不足

香港心理衛生會則指出,平均每十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患有或輕或重的精神病,而伴有暴力行為的精神病患者佔總病患人數亦不到百分之五。

雖然如此,但社會對事件的反應表明了大眾對精神病的憂慮,在相關貼文下,有網民留言「其實要拿張白卡(殘疾人士登記證)應該不難⋯⋯之後之後就可以大搖大擺去殺人」、「這些這麼恐怖的人怎麼可以四處走?精神病了不起?沒有刑責?」。亦有人質疑相關政策,表示「希望政府重視精神情緒問題,給予病患及康復者足夠資源。亦希望社會大眾不要標籖所有精神病人」。

醫管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香港共有約29.3萬精神病人,同期有285名精神科醫生,即平均每名醫生需要負責761名病人。這樣巨大的工作負荷或許無法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支援。

同時,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成員、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阮淑茵亦在訪問中表示,社署的撥款和資源沒有隨著社區人口變化而增加,因此中心資源不足。而香港心理健康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亦指出,中心1名個案經理需要負責60至70宗個案,反映前線人員嚴重不足。

有一則留言中,有網民表示「希望政府重視精神情緒問題,給予病患及康復者足夠資源。亦希望社會大眾不要標籖所有精神病人。他們患了腦部疾病,若大眾污明化標籖化這病,只會令病者及康復者更收埋自己,不敢去求助而變得更抑壓,後果嚴重」

你認為社會可以如何支援精神病患者?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馬碧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