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暴瘦株」與「一窩羊」:百出的「陽梗」,是減輕大眾的恐懼還是將苦難娛樂化?

你羊了嗎?你認為「陽性」可否被「羊」或者相關表情符號代替?

2022年12月7日,中國廣州,一個剛停用的核酸採樣工作站。

2022年12月7日,中國廣州,一個剛停用的核酸採樣工作站。攝:Stringer/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2-12-23 發起

你羊了嗎?你認為「陽性」可否被「羊」或者相關表情符號代替?

當COVID被符號化、娛樂化,是否忽視了重症患者及其家屬的痛苦?

當防疫政策放開後,人們突然開始娛樂化疫情,甚至「等陽來」,背後存在何種心理?

近日,中國大陸放寬防疫及封控政策,引發社會面大面積感染。越來越多的名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陽了」及自癒經歷。大陸藝人楊迪因為名字同「陽敵」諧音,被製作成表情包,甚至貼在辦公室,配文:「掛起這個楊迪,可以一直陰性」。更有網友將康復者戲稱為「楊(陽)過」和「楊(陽)康」。

在全民玩「陽梗」背後,亦有批評聲音,當自己在承受病毒帶來的身心痛苦時,互聯網過度娛樂化的表述會模糊疫情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早在今年5月,有大陸專家表示,將陽性感染者成為「小陽人」和「羊」,不尊重病患,更有矮化、去人性化的傾向,容易造成歧視、排擠的次生傷害。

明星自爆「求陽得陽」

16日下午,大陸歌手張靚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害怕影響之後的跨年演出狀態,提前探望「一窩羊」,主動感染新冠。她還,自己甚至沒來得及吃藥。睡了一天一夜後,不僅康復了,「濕疹也好多了」,更「變瘦了」。儘管有網友認為,她分享自己感染經歷無可厚非,「做了很多未感染者都想做的事情」。但更多的是對其美化感染後症狀、且主動求「陽」的批評。

隨後,她發布了道歉聲明,指自己此前欠考慮,是因為自己周圍的朋友、家人、工作人員都感染了,她想減輕他們再次感染的風險,與他們一起「陽」。同時呼籲,在醫療資源遭擠兌的狀況下,公眾還是應該盡可能「晚陽」。不過,網友似乎對此並不買帳,認為明星享受著優越的住房、醫療條件,不知人間疾苦,對病毒缺乏認識,無知者無畏。

張靚穎此次事件並非個例。事實上,大陸目前針對病毒娛樂化的段子和梗早已比比皆是。據澎湃新聞報導,朋友圈和微信群裡都流傳著「刀片株」(指感染後,患者嗓子像刀片割一樣疼痛),「炫飯株」(指感染後患者胃口大開)、「暴瘦株」(指感染後患者體重明顯下降)等說法,由感染者自己親身定義,用來減輕大眾對感染病毒本身的恐懼。更有網友稱,自己想挑個溫和的毒株感染,免遭痛苦。

對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王昌惠,這些民間命名的毒株實際上並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不同患者臨床表現上的差異。目前,大陸流行的毒株基本上都是奧密克戎。另外,就算是同種毒株,根據不同人群、每個人的抵抗力和身體基本情況產生不同表現。一個人感染後症狀較輕,並不代表該毒株就相對溫和。

「幻陽症」背後

近日,大陸社交網絡上又冒出了一個新詞:「幻陽症」。指部分人在面對周圍同事、朋友都感染之後,覺得自己也「陽」了,同時有了很多因心理因素產生的喉嚨癢、胸口疼、發冷、頭暈等症狀。即使仍然是陰性,一天仍然要測多次體溫及抗原,還要囤藥。對於患病的焦慮已經蓋過了疾病本身。

《環球時報》主辦下的《生命時報》,從心理學專業來說,並不存在「幻陽症」這一說法。「幻陽」的出現,反映的是人在面對短期內疫情發展迅速變化,心理上出現的不適應狀態。呼籲公眾不必盲目濫用藥物,積極面對疫情。

疫情近三年來,官方和民間都發明並使用了許多新詞彙。如廣泛使用的「大白」、「小陽人」、「毒王」,還有以食物來指代上海的「咖啡市」。然而,對於這些詞彙是否應該使用、究竟如何使用,一直是疫情近三年,公眾爭論的焦點之一。2022年5月,知名健康類自媒體「丁香醫生」曾發表《別再叫新冠患者「小陽人」》一文,指出非人話的稱呼,暴力的語言,促進的一定不是事情的解決,而是壁壘和誤解的加深。

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轄下帳號「RUC新聞坊」5月刊文,「羊」和「大白」兩個疫情期間的高頻詞匯,使得被指稱的對象面容模糊,窄化為符號。「羊」的意象也開始裂變。有人根據性別將感染病例劃分為「公羊」、「母羊」等。

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至5月6日,以「母羊」為關鍵詞爬取公開微博,網友大多對疫情中的「母羊」表述表示恐怖、噁心、侮辱等負面態度。有網友發表評論反駁道,感染者只是生病了,生病了就不算人了嗎?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王帆表示,「羊」本是中性名詞。但當用其代稱人,就是在將人非人格化及物化。一些包含偏見的語言自然區分了「他我」甚至「敵我」。亦有上海學者,這些詞彙及其背後蘊含的社會語言「遮蔽了這些人群所遇到的困難」,「當你在使用這些語言時,就意味著你無法感同身受和你同樣人群所遭遇的⋯⋯而且你可能就成為了現行的一些不合理措施共同的執行者」。

有曾被感染的上海市民向RUC新聞坊透露,被轉運的當天自己被叫做「小陽人」。容易讓人聯想到歷史上,人們曾經使用特定詞彙描寫特定種族或人群,讓人不適。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者董晨宇稱,評判語言適當與否的關鍵是「是否具有同理心」。類似「捉羊」、「兩隻羊」這樣的形容,則是將嚴肅的苦難遊戲化,超越了邊界。

然而,隨著大陸政策逐漸放開,越來越多民眾開始自嘲為「小陽人」,亦有不少人認為,生病之餘,娛樂一下,可以減輕大眾對感染的恐懼。適度玩梗,還能幫助調節心情,治癒疾病。

你如何看待符號化、娛樂化病毒?調侃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金悦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