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台南警遇襲殉職,疑犯被網絡公審後證實凶手另有其人,你如何看網絡獵巫文化?

網絡公審是伸張正義還是集體霸凌?

2022年8月23日,台南市安南區殺警奪槍案,疑兇林信吾逃亡17小時在新竹和欣客運車站落網。

2022年8月23日,台南市安南區殺警奪槍案,疑兇林信吾逃亡17小時在新竹和欣客運車站落網。圖:影片截圖

端小二2022-08-24 發起

你有參與是次殺警案的「網絡審判」嗎?

你認為網絡公審是伸張正義還是集體霸凌?

你認為網民在參與案件討論時應抱持什麼態度?

台南市兩警員凃明誠、曹瑞傑8月22日在執行勤務時,遭人持刀遭割喉雙雙殉職,震驚社會。

事件發生後,偵辦員警查看殉職警員的電腦,發現最後一次查詢資料顯示為一名男子陳偉捷。消息傳出,陳偉捷隨即被鎖定為嫌犯,遭到全台通緝,其照片更在網路上瘋傳。但事發當天晚上,他現身主動投案,向警方大呼冤枉「案子不是我做的」,隨後拒絕夜間偵訊。

警方比對行蹤、各種跡證後,才將人排除。後來掌握嫌犯身份為40多歲明德外役監逃犯林信吾,並在23日清晨4點落網。台南警察局長方仰寧表示,照片為何流出不得而知,專案小組會深切檢討。

據陳偉捷指,案發時他因得感冒在家睡覺,沒想到休息完後,鋪天蓋地的消息指他是殺警通緝犯。而自己不立刻現身解釋,是因為他本身已是「通緝犯」,背有3項被通緝的罪名,出現在警方面前,會立即被捕。但事件持續發酵,他在網上被討伐「被網路聲浪用到受不了」,迫於無奈最終投案,就是為了當面解釋清楚自己是清白的。

儘管警方已排除陳偉捷犯案可能,但網絡已鋪天蓋地對他的判刑,媒體也大肆報導陳偉捷的「惡行」,一夜間所有媒體和社交平台都聚焦討論這名疑犯,如有疑曾被陳偉捷騙過的苦主在PTT八卦版發文,並以《陳偉捷欠錢該還錢了吧!》為標題,聲稱自己在《新楓之谷》遊戲中,遭到陳男詐騙虛擬寶物。

有網民表示自己為陳偉捷的國中老師,指他「從小就很會騙,會狡滑地用各種方法逃學」,網絡上還有人不斷對他「人肉搜索」,將他的身分證、家人等資料公開,大批網友湧進陳偉捷臉書留言,逼得已有通緝案在身的他動投案,𨤳清清白身份。在事件澄清後不少網民急急刪留言,戲稱若陳偉捷要求他們為不實言論作賠償,可讓自己一夜暴富。

網民評價不一

是次大型翻車事件引起網民關注「人肉搜索」、向疑犯「判死刑」等霸凌行為對當事人的影響。

台灣網紅陳沂在臉書「公權力毀掉一個人很容易,要挽回一個人的清白卻無比艱辛」。指「在網路發達的時代,警要展現辦案績效,就是隨便公布一個人說他是嫌疑犯,讓網友肉搜再公開霸凌,最後發現不是那個人也已經被社會性抹殺了。」網民留言批評網絡風氣人云亦云,跟著媒體和社群到處出征定罪,「還有很看不慣網路一個風氣,每當有重大刑案發生,酸民就一直喊『廢死』『恐龍法官』,根本是鸚鵡」。

不過亦有網民認為陳偉捷本身也前科累累,不值得同情,「這是給他的教訓而已」。也有網民指給陳偉捷的霸凌只是一面兩面刃,迫使這名通緝犯主動投案,「鄉民(指PTT使用者)力量的確是不錯的作用,全民皆眼目」。

網路公審及其法律責任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當遇到不公之事,不少人都會以正義之名放到網上讓大眾審判,其匿名特性使人容易忽視道德操守和言論責任,肆無忌憚地發表見解,甚至惡意攻擊或對他人「人肉搜索」。這些網民打着伸張正義的旗號,企圖借助群眾力量向當事人施壓或討回公道。這次「抓錯人」事件正正體現了網民對疑犯的「未審先判」和盲目信從媒體。

網絡公審可嚴重滋擾當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創傷及壓力,甚至死亡,如2018年8月,大陸四川省一名女子在游泳池疑遭兩名少年故意觸碰冒犯,其丈夫因而把少年的頭按入水中教訓,雙方衝突的影片經剪輯後被上載到網絡,但不完全反映事實真相,令男女事主遭一眾網民攻擊,最終女事主疑不堪輿論壓力自殺。其中參與起底的少年和其家屬以侮辱罪獲刑。

當地法院發布說明稱,網民對被害人指責、詆毀、謾駡、「人肉」等,且持續發酵,影響被害人的社會評價,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

根據台灣法律,在網路上以文字、圖畫,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可構成刑法第310第2項之加重誹謗罪,法官在判決賠償金額時會參考雙方當事人的學經歷、經濟狀況及身分地位。

曾有大學生將室友的私事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包括「他的味道比臭豆腐還嚇人」、「走路像恐龍一樣大聲」等,台北地方法院認為網路言論對被害人之人格、名譽產生貶抑或負面之觀感,因此,判決該名發表文章的同學觸犯散布文字加重誹謗罪。

將疑犯判死刑的「社會性死亡」

近年在不少社群中,都有網民使用「社會性死亡」(簡稱社死)的說法,指經歷奇恥大辱到人盡皆知,丟臉到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類似於被「公開處刑」的感覺。

在網路資訊泛濫時代,事件可經過造假、剪接或斷章取義,讓當事人被誤解或人肉搜索,導致社會性死亡,當事人可能被社會集體孤立、排擠或霸凌,可怕之處在於人們永遠不知道這些行為對生活帶來多大影響。

2017年3月,台灣一名24歲男子程宇性侵殺害陳姓女模被捕,他供稱由女友梁思惠一手策畫,一度讓她遭到羈押,梁思惠被無辜扣上「殺人兇手」罪名後,許多網民湧入她臉書進行人身攻擊,一名自稱「黑心律師」的楊姓律師表示,梁思惠認為自己的人生因為這個案子毀了,沒有人願意相信她,甚至連好友都質疑她:「朋友也剩下幾個而已,身上沒有錢,也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人想用一個被誤會的人,她問他該怎辦?」

在陳偉捷投案否定後,傳出警方再鎖定另1名凶嫌陳傑翔,但其後警方於23日在新竹將犯嫌林信吾攔下逮捕,有台灣媒體及網民隨即對他起底,公開他過往職業、家庭背景及家人資料等。一夜間,全台都把焦點轉移到這位新疑犯。

網絡公審是伸張正義還是集體霸凌?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陳洛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