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猴痘多傳播於男男性行為,世衛擔憂同性戀者面臨污名化,你如何看?

對病毒的標籤是「提醒警惕」還是「加劇恐慌」?

2022年6月6日,西班牙馬德里一所實驗室,一位技術人員從凍櫃取出一盒猴痘病毒樣本。

2022年6月6日,西班牙馬德里一所實驗室,一位技術人員從凍櫃取出一盒猴痘病毒樣本。攝:Pablo Blazquez Dominguez/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2-07-27 發起

你曾否因為怕被歧視或標籤而拒絕尋求協助?

你認為世衞和各國政府應如何演繹,以減低猴痘為同性戀者帶來的歧視?

你認為一些對病毒的標籤是「提醒警惕」還是「加劇恐慌」?

世界衞生組織(WHO)於7月23日宣布把猴痘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PHEIC),意味猴痘的流行已觸發世衞組織的最高警戒級別,與疫情和小兒麻痺症並列同一級。

世衞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目前已有75個國家、超過16000多宗猴痘病例,當中有5寳死亡病例。在上周6個國家報告了首例猴痘病例中,絕大多數患者為有男男性行為者。

譚德塞稱,這種傳播模式讓當地政府可針對特定群體實施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但同時對同性戀構成挑戰;而在一些國家,他們有機會面臨著威脅生命的歧視。

BBC健康與科學事務記者加拉格爾(James Gallagher),疫苗和防疫訊息集中於風險最大的人群可使疫情更容易解決,但在一些同性關係被視為非法的國家,「污名化和迫害可能成為(他們獲得)幫助的阻礙。」而能否阻止猴痘有來自病毒的挑戰,也有來自社會和文化的挑戰。

為何猴痘集中在男男性行為中傳播?

根據世衞資料,猴痘是一種會從動物傳播給人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症狀類似天花但較天花輕微,猴痘的僡播途徑主要是與有關患者「密切接觸」,包括通過面對面、皮膚對皮膚、嘴對嘴或嘴對皮膚接觸,如性接觸。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研究團隊在6月10日發表簡報,152名猴痘患者填寫的問卷中,151人表示自己有男男性行為。

雖然很多病例是發生在有男男性行為的人身上,但《科學人》指出猴痘並非性傳播感染(STI)疾病,而是「通過與病變組織、體液、飛沫及被褥受污染物的密切接觸,從一個人傳播予另一個人」。

猴痘在男同性戀間蔓延可能與其聯繫方式有關。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流行病學家 Adam Kucharski以7、80年代瞭解淋病等性傳播疾病時遇上的困難為例,他指男男性行為群體本質上與其他群體沒有分別,但他們之間的聯繫較其他緊密得多,更換伴侶更頻繁,且更有可能同時有多名伴侶。儘管這些在所有性網絡中都會發生,但他指「只是程度的問題」。

LSHTM在6月13日發表研究,按英國人的性伴侶數據,模擬猴痘在男男性行為群體及群體外的傳播。研究人員指在沒有有效措施下,男男性行為群體在全球極有可能出現超過1萬宗病例,但猴痘也有機會在群體外出現。

2000年代美國爆發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MRSA)感染,該病始於男男性行為社群,但後來蔓延到健身室、運動員間及監獄等其他群體的場所,可見針對男男性行為群體並非阻遏傳播的最理想做法。報導指出,最有效方法應是把預防工作面向有多個性伴侶的人。

英國衛生安全局表示,醫生可能會建議為「有多個伴侶、參與集體或場所性行為的人」接種疫苗。

污名化可致病毒擴散

在多數猴痘病例都集中在男同性戀的情況下,經常有媒體和部分人士將矛頭指向同性戀者和跨性別人士。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發表聲明,關注有媒體涉嫌污名化相關性小眾,愛滋病規劃署副執行主任卡瓦納(Matthew Kavanagh)呼籲各地傳媒和政府避免污名化,「過往經驗顯示,污名化言論會迅速使基於證據的應對措施失效,因為這些言論會引發恐懼循環,使人們遠離衛生服務,阻礙發現病例的努力,並鼓勵無效的懲罰性措施。」

歷史上有不少疫症因污名化和標籤,不但阻礙感染者求助,還減低民眾對病毒的警覺性。一百多年前,美國舊金山在腺鼠疫(「黑死病」的其中一種)的威脅下,市政下令把整座中國城封鎖,針對華裔切斷食品供應,並逐家逐戶排查病例和強制消毒,有些華人家庭為了不讓檢察官發現,會把家中的病人藏起來,結果加劇了病情的擴散。

HIV病毒(愛滋病病毒)也是遭污名化的代表。病毒可經性接觸、母嬰接觸、共用針筒等途徑傳染,但男性與男性的性行為一直被視為 HIV 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媒體起初報導為「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還用上「同性戀癌」一詞。

1980年代末,著名哲學家桑塔格寫下《愛滋病及其隱喻》,批評社會妖魔化愛滋病人。醫學期刊刺胳針HIV(The Lancet HIV)在2019年刊登研究指出,非洲每年有成千上萬名男同性戀者死於和HIV相關的疾病,他們因為恐同的法律扼殺了接受檢測和治療的機會,亦有調查發現,擁有越高壓的反LGBT法律或懲罰,HIV的檢測率就會比較低。

此外,這些污名化亦減低群體外民眾對病毒的警覺性,在英國公共衞生部(Public Health England)發表的《愛滋病診斷、晚期診斷及求診報告(2016)》中顯示,異性戀比同性戀者更晚知道自己患上愛滋病,因為他們「認為這件事(感染 HIV)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增加了傳染機率。

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世衞以希臘字母為COVID-19變異株命名,避免污名化病毒首次被發現的地點。上月,超過30位國際科學家表示「猴痘具有歧視性和污名化,且迫切需要重新命名」,掀起人們對「病毒名稱會否被污名化」的討論。

你認為病毒污名化會對公共衛生構成什麼影響?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陳洛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