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美國國會議員要求加強規管加密貨幣「挖礦」,你如何看「挖礦」帶來的環境問題?

大量「挖礦」活動令電費上升,但有關升幅應否由民眾一起承擔?

2022年7月15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伊麗莎白市,比特幣採礦數據中心的發電機。

2022年7月15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伊麗莎白市,比特幣採礦數據中心的發電機。攝:Hyoung Chang/The Denver Post/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2-07-20 發起

一筆比特幣交易消耗的電力,相當於一個美國家庭74日的用電量,你如何看挖礦的能源問題?

不少國家因為有大量的「挖礦」活動而令電費上升,你認為升幅應否由民眾一起承擔?

你認為有甚麼方法可以減低「挖礦」的能源使用量?它會造成能源短缺及氣候改變嗎?

《紐約時報》報導,6名美國國會議員日前向國家環境保護局及能源部去信,要求當局立法規定加密貨幣的「礦工」需要報告他們「挖礦」的資料,包括公開能源使用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便聯邦政府對有關行業進行監察。

中國政府自2021年出手整治加密貨幣行業,其後大量的「礦場」轉移到美國。根據劍橋大學的數據,美國是現時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挖礦」中心,佔據全球哈希率(比特幣的網絡處理能力的衡量單位)約37%。

而據國會議員的調查,發現美國七大加密貨幣「挖礦」公司已耗用近1045兆瓦的電力,相當於當地第四大城市,擁有230萬名居民的城市休斯敦所用的電力。

什麼是「挖礦」?

現時有大量不同種類的加密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例如比特幣、以太幣、狗狗幣等。要獲取加密貨幣,除了可以在不同的交易平台進行買賣,亦可以透過「挖礦」取得。以比特幣為例,據《香港01》的報導,開採比特幣要利用電腦解決計算程式難題,世界各地的參加者就會透過電腦的運算能力競賽,最快計算出正確答案的參加者就可以獲得比特幣。

「挖礦」造成的影響

由於「挖礦」過程需要耗用大量的電力,引起了加密貨幣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的爭議。

有近期的研究指出,一筆比特幣的交易要消耗近2165千瓦時的電力,相當於一個美國家庭74日的用電量。同時,過程中亦會有大量的碳排放,比特幣行業一年會製造超過2000萬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約旦或斯里蘭卡的排放量。

而《麻省理工科學評論》的文章指出「挖礦」消耗的電力會推高地區的電費,美國紐約州普拉茨堡是美國電費最便宜的地區之一,於是吸引了一間知名的挖礦公司在當地設置「礦機」進行「挖礦」。直到2018年1月,當地居民因為寒冷而使用暖爐,加上「挖礦」所耗用的電量,令到當地的發電設施無法負荷,須向其他地方高價買電,有居民一個月的電費突然增加了30至40美元。

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兩年期間,美國紐約上州的「挖礦」活動令到電費大幅上漲,費用並轉嫁到一般民眾身上,小型企業的電費開支每年增加了1.65億美元,而個人的電費開支則是梅年增加了7900萬美元。

近日,美國環境工作組織、美國綠色和平組織等的環保團體發起 Change the Code Not the Climate 活動,要求比特幣改變「挖礦」所使用的程式以減低能源消耗。環保團體指出,現時比特幣為了確保安全性而使用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機制,但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呼籲比特幣轉用持有量證明(Proof of Stake)機制,相信可以減省99%的能源消耗。

除了對環境的影響,加密貨幣亦令到相關的設備價格大幅浮動。「礦工」會購買高效能的顯示卡以提高電腦的運算能力。

據比特幣資訊平台 Bitcoinist 的資訊,2020年因為疫情及晶片短缺等因素,令到顯示卡價格飆升,2021年加密貨幣出現的牛市更進一步推高顯示卡價格至兩倍以上。但近期價格明顯回落,自今年1月起計,價格平均大跌57%,單在6月就已經下跌14%,估計是因為加密貨幣的大幅貶值及電費上升等原因,令到「礦工」收益下降,於是拋售手上的顯示卡。

各地對加密貨幣的規管

2021年,中國國家發改委等的政府部門將「挖礦」列為淘汰類產業,禁止新增「挖礦」項目,並且加快令存量項目有序退出。四川在2022年4月發布《關於加大整治力度對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實用電量執行差别電價的通知》,對「挖礦」活動的用電量實施差別電價,加價標準為每千瓦時(每度電)2元人民幣。

除了四川以外,亦有不少大陸的省份已對虛擬貨幣「挖礦」實施差別電價,例如山西、浙江、內蒙古、海南等地,但各地的加價標準並非劃一。

科索沃在歐洲國家中屬於電費價格較低的國家之一,吸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在當地「挖礦」。據路透社的採訪,在當地使用40 GPU(顯示卡)的挖礦平台只需要付每月170歐元的電費,但每月收益可達2400歐元。但今年1月,科索沃因為當地發電廠關閉而需進口貴價電力,為了解決能源短決問題,決定禁止所有加密貨幣的挖礦活動。

你認為有需要立法規管「挖礦」的用電量和碳排放量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張卓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