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台灣失智老人三度獲邀擔任國民法官,《國民法官法》再掀爭議,你如何看?

引入平民參審員能否促進台灣司法正義,增加民眾對司法系統的信任?

2022年3月24日,臺北地方法院,國民法官模擬法庭。

2022年3月24日,臺北地方法院,國民法官模擬法庭。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小二2022-07-07 發起

你認為現時擔任國民法官的資格門檻合理嗎?

引入不具有法律知識的參審員能否促進司法正義,增加民眾對司法系統的信任?

你認為陪審制和參審制,哪個制度能平衡民意及法律專業性?

台灣《國民法官法》將於2023年實施,近期多個法院開展大量模擬法庭,改編真實發生的案件,讓民眾嘗試擔任國民法官,參與審判。但近日有媒體報導,一名101歲的失智老人三度收到桃園地方法院通知要擔任國民法官,司法院就此致歉,表示懷疑地方法院的審核小組未有發揮作用。事件令到即將正式推行的《國民法官法》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門話題,究竟現行的挑選制度是否能確保擔任國民法官的人士有足夠的判斷能力?讓不具有法律知識的普通民眾擔任法官一職是否能夠促進司法正義?

如何成為國民法官及國民法官的職責

根據台灣司法院網站《國民法官法》,法案第12條規定,年滿23歲,完成義務教育並在地方法院的管轄區域內連續居住四個月以上的人士就合資格成為國民法官。而第13及14條則規定部分特殊身份人士不得成為國民法官,例如現役軍人和警察、律師、現任或前任法官和檢察官等等。第15條則是排除所有與案件有關人士成為國民法官。

成為國民法官要經過四關篩選程序,首先由地方政府隨機抽選符合第12條列出的資格的國民組成國民法官初選名冊,再由法院組成審核小組排除不符合法定資格(即符合第13及14條所列的情況)的國民組成複選名冊。當法院受理案件後,在複選名冊抽選一批候選國民法官,調查候選人士是否符合第12-15條的資格,之後在複選名冊抽選候選國民法官到庭,到庭時再一次篩走不符資格者及符合資格但有權拒絕者(即第16條所列的情況,包括年滿70歲以上人士、在校的教師及學生等)。

國民法官的職責包括審理(全程參與審判程序)、訊問(可訊問被告、受害人、證人等)、定罪及量刑。審判席會由3位專業法官和6位國民法官組成,判定有罪時須獲審判席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量刑時,判處死刑要有6票同意票以上,判處死刑以外的刑罰則要有5票以上的同意票,而且只有在專業法官和國民法官雙方都有同意票時,該量刑才會被通過。

陪審制和參審制的分別

根據關鍵評論網的文章,陪審制下的陪審員是獨立於法官之外,只判定事實或被告是否有罪,但參審制下的參審員則是會和專業法官一起討論被告是否有罪以及量刑。

台灣司法院表示台灣的國民法官制是融合了參審制與陪審制的優點,包括國民法官的人數、選任方式、調查證據方式等有參考陪審制。

現時香港、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地採用陪審團制度;德國、法國等歐陸法系國家採用參審制,而部分國家如日本和南韓則是結合了參審制與陪審制的特色。

引入民間聲音能否促進司法正義?

台灣司法系統長期備受批評,不時出現具爭議性的判決,民間甚至衍生了「恐龍法官」一詞,意思是指法官「活在恐龍時代」,做出脫離現代人想法的判決。

例如2019年鐵路警察李承翰在處理逃票衝突時,遭到逃票乘客以刀刺傷,其後傷重不治。案件交到地方法院審理,判決指被告因為患有思覺失調,犯案時無法辨識其行為是違法,所以宣判其無罪,接受強制就醫5年。判決結果一出引起各界嘩然,民間指責負責法官是「恐龍法官」,認為即使患有精神疾病亦要負上刑責,不少政府官員及政治人物都都表示無法接受判決,案件經上訴後,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判處被告17年有期徒刑,惟仍有大量不滿的聲音,認為刑期依然是過短。

司法院表示國民法官制可以令到來自各社會階層的人士參與審判,他們的常識及社會經驗會為審判結果增加全面性,專業法官和國民法官亦可以互相討論,融合多方觀點作出審判,令到審判的結果既符合民意,亦不失法律專業,從而增加民眾對司法系統的信任。

但同時亦有不少的反對聲音,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引入國民法官會大幅增加專業法官的工作量,根據報導者報導,幾位模擬法庭的法官指出審判期間要用淺白語言向國民法官解釋法律概念、案件審判原則,同時又要進行自身的審判職責,令到他們的負擔更重。

台灣陪審團協會的創會理事長鄭文龍和理事長陳維祥表示現時《國民法官法》的設計有問題,例如審判過程不透明,而且沒有專業法律知識的參審員容易受到專業法官的權威所影響,令到判決結果仍然由法官主導,令到國民法官淪為替法院「背書」, 無助於解決「恐龍法官」的問題。

民間對「恐龍法官」的不滿往往是質疑法官量刑過輕,但不少法律界人士認為引入國民法官未必能解決這個問題。

桃園地方法院法官孫健智發文評論,指自己發現在模擬法庭中,不論是觀審、參審或是陪審制下,當職業法官的權力越少,民眾裁定的結果就會對被告越有利,量刑傾向比職業法官輕。律師蔡孟翰亦有類似的意見,指在不少的模擬法庭中,國民法官的判決是低於真實法官的量刑,甚至將有罪的案件判為無罪,所以他認為《國民法官法》無法在短時間內消除民眾對司法系統的質疑,但好處是能夠令民眾透過親身參與審判過程,了解司法系統的實際運作。翻查報導,去年其中一場的模擬法庭,改編了2016年施信誠殺妻案,施信誠當年被判處無期徒刑,而模擬法庭中的國民法官的判決是遠輕於原判,判處20年的有期徒刑。

你認為《國民法官法》可以解決民眾眼中的「恐龍法官」問題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張卓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