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疫情加速​​食品安全、學貸家暴等問題,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正在擴大,你如何看?

常配戴口罩、懼怕所有聚會......你如何看待疫情引起的焦慮和抑鬱?

2020年11月,日本首都東京,兩名戴口罩的男子在街上走過。

2020年11月,日本首都東京,兩名戴口罩的男子在街上走過。攝:Eugene Hoshiko/AP/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2-04-07 發起

疫情期間你曾有經歷抑鬱嗎?你知道具體是什麼嗎?

常配戴口罩、懼怕所有聚會......你如何看待疫情引起的焦慮和抑鬱?

成立互助小組和專線,還是學貸暫緩償還,你認為如何能夠緩解青年一代的抑鬱和焦慮?

3月31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根據一項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結果警告稱,每10個青少年中即最少有4名表示「感到持續悲傷和絕望」,每5個中即有1位報告稱自己曾考慮自殺。

調查結果顯示,LGBTQ、女性和亞裔群體表現出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近一半 LGBTQ 青年在接受調查時表示自己曾因為疫情考慮自殺,而這一數據在異性戀青少年群體中表現為14%,女性自殺傾向亦為男性群體的兩倍,64%亞裔群體對表示自己因族裔問題遭遇霸凌,身心飽受折磨。

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主任德布拉·霍里(Debra Houry)表示:「這個數據正正反映了人們需要幫助,疫情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往往伴隨著極大創傷性,這將進一步侵蝕學生的心理健康。」

調查組在疫情的第一個完整流行年年末,即2021年6月末走訪了全美範圍內7700名青少年,訪談內容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酒精和藥物使用頻率、校園暴力和種族主義問題等。

令人擔憂的「COVID一代」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調查還描繪了從病毒中走出來的青年一代形象,他們往往需要同時解決食品安全、學業危機、健康狀況和疫情中滋生的家暴問題。近30%受訪者表示,他們親屬中有人因疫情失去工作,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在與飢餓作鬥爭,三分之二表示學業方向大有困難。

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推特帳號下,有網友表示「強迫一個青少年居家兩年、常配戴口罩,將他們訓練到懼怕所有聚會,哪怕出席者都是朋友和親人,你覺得他會健康嗎?」

俄亥俄州謝爾比高中校長約翰·吉斯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他注意到學生中呈現「掙扎」狀態的群體逐漸變大。越來越多學生躲避眼神交流,昔日的模範生也逐漸因各項違紀被關進校長辦公室。

對於美國來說,這並不是官員第一次公開針對疫情引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提出警告。2021年10月,兒科學會即已宣布全國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緊急狀況,稱其成員正照顧「抑鬱症、焦慮症、孤獨和自殺率飆升的年輕人」,該群體亦已嚴重影響到其家人及所在社區。

12月,美國外科醫生維韋克·穆爾西( Vivek H. Murthy )發布關於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諮詢意見,他指出:「疫情期間的死亡人數無法預料,經濟狀況動盪,人們與親友尚須保持一定物理距離,這加劇了年輕人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果我們成功擊退了一場公共健康危機,卻任由另一種危機肆意生長,這是一場悲劇。」

美國政府曾嘗試通過推出學貸暫緩償還計畫,改善疫情下青少年境況,並多次延期。但在社交網站上,大量學生表示這對現狀並無裨益,相反,學貸計畫反覆延期將他們置於更深的恐慌和焦慮裡。有學生指出「學貸本就償還不清,如今工作難找,我不會因為新定了日期就能在那之前突然有錢的」,另一邊,有學生反饋稱:「學貸計畫一而再、再而三往後延期,我沒有動力再為其儲蓄了,我感到疲憊」。

針對研究報告,吉斯表示這些問題在疫情爆發前早已存在、根深蒂固,「疫情將這些問題惡化、擴大,並赤裸裸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波及全球的疫後抑鬱

類似情況並非僅發生在美國,聯合國在疫情蔓延初期即發布聲明,提醒社會各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義大利發布相關研究報告,義大利心理學家協會成員戴維·拉扎里表示,自疫情開始以來,義大利青少年出現焦慮和抑鬱情況的概率翻倍,而在18歲以下的人群中,比例已達到25%。

情況同樣出現在法國。厭食症和暴食症在青年人群中蔓延,因疫情被限制在家、缺乏線下物理接觸的年輕人只能每日面對電腦屏幕,靠與網友交流滿足社交需求。

法國流行病學家梅爾基奧爾( Maria Melchior )對《紐約時報》表示,疫情後法國青年中抑鬱和焦慮情況的發生率是正常水平的兩倍,這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及義大利的調查結果相契合。

在南非,當地抗抑鬱和焦慮組織在2021年10個月內收到共計466000個求助電話,這一數量目前仍在大幅增長。在該組織每日接到的1800個至2200個求助電話中,約有五分之一與自殺求助有關。

東華學院曾於第二波及第三波疫情期間對香港居民心理狀態展開調查,結果亦顯示近半數受訪者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近六成受訪者否認「我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在這背景下,有意願主動求助的受訪者卻低於兩成。

社群聯繫或為良藥

但該調查結果並非只帶來壞消息,調查結果表明校際聯繫能有效緩解青少年中心理不良狀況,包括教師指導和學生社團在內的校園社交是學生的「保護因素」。

對於作為校長的吉斯來說,他選擇從美國援助計劃資金中撥出一筆用於為學生提供資訊服務,並請來當地諮詢中心的諮詢師為學生提供援助。考慮到有求助意願的學生並不在多數,吉斯在謝爾比高中成立互助小組,鼓勵師生對話共同走出抑鬱。

成立心理互助小組和心理諮詢服務專線,也是全球範圍內應對疫情抑鬱最常採用的兩種手段。

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推特帳號下,有網友表示,疫情惡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但這也讓更多人的注意力投射到這些存在已久的問題上來,「這正是大家正視這個問題、共同商討考慮結果的時機。」

但也有網友對此表示擔憂:「致鬱原因大多與現實壓力相關,僅靠鼓勵溝通、心理疏導恐難成效。」

成立互助小組和專線,還是學貸暫緩償還,你認為如何能夠緩解青年一代的抑鬱和焦慮?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楊采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