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時代革命》在台上映,再度引發台灣對港人道救援的討論,你如何看?

你認為台灣政府有沒有道德義務為流亡港人提供政治庇護?

2022年3月25日,台灣高雄捷運站,紀錄片《時代革命》的海報。

2022年3月25日,台灣高雄捷運站,紀錄片《時代革命》的海報。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小二2022-03-27 發起

你認為人道救援與移民的界線如何分?

你認為台灣政府有沒有道德義務為流亡港人提供政治庇護?

若確立對港政治庇護制度,你認為台灣面對承受何種政治風險?

無法在香港公映的紀錄片《時代革命》最近在台灣上映,銀幕上重現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的畫面。電影上映後,民間團體紛紛提出訂立對港庇護制度,再度引發台灣對港人道救援的討論。

對很多流亡港人來說,台灣是他們尋找政治庇護的避風港。「對香港來說,台灣確實在地理上、文化上很近,好像期待庇護成為大家心裡的一個前提。」流亡港人曾在訪問中道。兩年半過去,在台漂泊的港人仍然前路未明。

延伸閱讀:巨龍腳邊雙城記:香港駐台機構關門意味著什麼?

流亡與移民

在討論台灣政府應否設立提供庇護前,首先需要𨤳清難民與移民的分別。現時,來台港人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尋找政治庇護的難民,因受政治檢控或逼害而被逼離開香港,到海外流亡;第二類是普通移民人士,因香港政治環境惡化,同時被台灣自由開放的政治文化,和較低的生活成本所吸引,自願選擇來台定居。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徐承恩撰文,形容來台港人是「多元龐雜的群體」,並將他們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追求生活品質的中年移民,擁有一定的資產,透過投資或專業移民途徑申請定居;第二種是逃難到台的抗爭者;第三種是「價值觀移民」,受台灣自由民主本土價值吸引,而來台就學或求職的年輕階層。徐承恩認為這三種移民不可一概而論,台灣政府應該針對不同的群體,採取不同的政策。

由於這幾類移民申請的渠道不同,所面對的困難亦不同,因此討論點亦不同。對於尋求庇護的流亡港人而言,他們沒有正式的難民身份,難以申請定居台灣,爭議點著眼於台灣有沒有義務提供人道救援;對於並沒有受政治威脅的普通移民,他們面對政府逐步收緊移民條件,討論點在於台灣移民政策的基調,應否放寬標準吸引移民專才,抑或嚴謹審批,減少外地移民。

人道救援的義務?

支持台灣提供人道救援的理據是基於人道理由,認為台灣應承擔國際責任,為受政治逼害的流亡人士提供政治庇護。徐承恩認為正視流亡港人的居留問題,「是要實踐民進黨政府競選承諾,也是台灣進化成正常國家不能迴避的一步。」

按目前的法規,台灣沒有正式的政治庇護制度,但有現行的法律框架關於對港庇護制度。《港澳條例》第18條訂明,政府可對尋求庇護者提供援助——「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而《香港澳門居民申請在臺灣地區居留送件須知》也規定,「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的港人,在通過政府審核後,可以辦理身分代碼HF177的居留證,居留一定期限後可以申請定居。

然而,目前政府從未運用HF177的居留申請渠道。因此,流亡港人沒有正式的庇護者身份,只可循一般的就業或就學渠道居留台灣,預計他們最快9年才可申請入籍。有從事援港工作的台灣人在Facebook帖文中,指出他們面對的三項困難,一是因香港護照過期,無法延長台灣簽證而被遣返;二是擔心因失學或失業,而喪失居留資格,遭受遣返香港;三是因經濟問題,難以維持在台灣的學費和生活費。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吳介民以「看完《時代革命》,台灣可以做什麼?」為題撰文,認為現時台灣政府對港的庇護機制不足,導致流亡港人的前景不明,呼籲民進黨政府「盡快處理好手足居留和定居問題」,並促請政府審批居留權時,增加透明度和公眾知情權,讓社會可在資訊平等的情況下討論。

另一方面,反對者主要有三個理據。一是啟用庇護機制會造成國家安全漏洞,令中共間諜有機可乘,滲透台灣。其二是地緣政治因素,訂立庇護機制會觸碰北京政府的神經,令台海局勢惡化,可能引致北京政府的報復。其三,有人認為香港事務與台灣沒有關係,台灣沒有道德責任和義務協助港人,建議他們應向作為前宗主國的英國求助。

事實上,專為支援港人而成立的「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多次被國台辦批評「民進黨企圖繼續與亂港分子勾結,危害國家安全」。同時亦令台港關係跌至冰點,港府其後關閉駐台經貿文化辦事處,亦拒發簽證予台灣駐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官員。

「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是陸委會因應港區國安法生效而設立,為來台港人提供就學、就業、投資、移民、等一站式諮詢與協助,亦專門處理港人的人道援助。交流辦以專案審查形式,為流亡港人提供援助和輔導,透過一般居留方法申請定居,並未確立正式的政治難民身份。據《自由時報》2月的報導,有130位港人以「人道援助」理由來台居留,預計未來還有4至500名尋找庇護的港人。

外國對港人政治庇護的案例

英國亦是不少流亡港人尋找政治庇護的國家。根據英國內政部數據,2020及2021年合共有174名港人向英國提出庇護申請,目前只有15名港人獲批庇護。有申請庇護港人透露申請過程漫長,審批程序亦十分嚴謹,害怕申請被拒而被遣返香港,承受巨大心理壓力。而且,申請人在待批時不享有工作權,僅靠積蓄和政府資助維持生活開支。

目前,英國逐步放寬BNO簽證計劃,在1997出世後、父母其中一方持BNO資格的香港年輕人,將被容許以個人身份獨立申請BNO簽證,但對於沒有BNO繼承權、或沒有經濟能力的年輕流亡者來說,則難以透過BNO計劃到英。

在德國,亦有曾有流亡港人成功申請政治庇護的案例。在申請期間,他們獲發難民身份,需要居住在指定的難民營,若符合申請條件,例如德文程度要達到某一個水平,便會得到居留許可(Residence Permit),留在德國。至於申請公民身份,則需要留德8年後才可申請。

你認為台灣有沒有道德義務為流亡港人提供政治庇護?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葉家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