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瑞典「失敗博物館」在台灣舉行展覽,鼓勵人們從失敗中學習,你如何看?

面對失敗,你都會做些什麼來繼續前進呢?

來自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失敗物品。

來自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失敗物品。圖:失敗博物館 Facebook

端小二2021-12-13 發起

如果有機會,你會參觀「失敗博物館」嗎?

面對失敗,你都會做些什麼來繼續前進呢?當初覺得過不去的坎,現在是否都已經跨過去了呢?

「現在才不是未來」、「他們到底在想甚麼」、「要命的發明」,你如何看這個展覽諷刺的社會概念?

「失敗博物館」將於今年12月到明年3月在台灣展覽,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失敗產品。博物館於2017年由瑞典註冊心理學家,組織心理學博士 Dr. Samuel West創立,曾分別在洛杉磯、上海、巴黎等地展出。

博物館的靈感源自於位於克羅地亞的「失戀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該展覽探索了「失戀」和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係,它們給予我們的意義和道理。West在CBC電台上:「我覺得那個博物館非常棒,我就是不得不開辦這個『失敗博物館』。」

展覽分為九個展覽區,包括「現在才不是未來」、「他們到底在想甚麼」、「要命的發明」等。展出了來自六十個品牌,一百多件的「失敗品」,當中包括蘋果在90年代賣過的平板電腦、Coca-Cola公司2006年推出的咖啡味可樂 Coca-Cola BlāK,還有Google 2013年推出的Google Glass等。

有些展品雖然不是一個「失敗」的發明,卻標誌了一間公司的衰退,例如是Kodak第一部數碼相機。相機1975年推出的時候,銷量非常好。但是,Kodak不願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不願創新,一直停留在把相片打印在紙張上的年代,最終公司於2012年宣布破產,成為一個「失敗」的印記。

「創新需要失敗」

博物館的官方網頁上寫道:「在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接受失敗。展覽旨在激發有關「失敗」的討論,勉勵我們有意義地放膽去冒險。」

West在流行時尚媒體《美麗佳人》的報導中指出:「商業文章都是關於成功企業家的故事,我受夠了,每次都被強迫閱讀一樣的內容。文章裡也會提到80%-90%的創新失敗,但我們從來沒聽過這些的套論。失敗才能讓我們學習。」展覽透過詼諧幽默的角度讓參觀者重新評價「失敗」的意義。它可以是一堂課,也可以是另外一個開始,是前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West也希望展覽能夠鼓勵一種尊重,而不是嘲笑或忽視失敗的組織文化。他在Quartz中指出:「這樣的文化需要心理安全——一種允許人們成為「人」的氛圍,分享對方的不完美,讓大家提出『愚蠢』的問題時不會受到批評。」

展覽的台灣官方Facebook專頁有超過2500人追蹤。專頁最近貼出了「失敗博物館」的宣傳海報,字體不一,顏色配搭奇怪,設計相當俗氣。看似「失敗」的海報,卻吸引了很多網民。有些人留言:「怎麼可以把文字藝術師發揮得這麼透徹」、「這張海報就超失敗....名符其實的博物館。」

面對失敗,你都會做些什麼來繼續前進呢?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周悅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