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北京冬奧在即,多國基於中國侵犯人權問題發起外交抵制,你如何看?

社會達至平等、環境受到保護、符合普世價值......你認為奧運主辦國應具備甚麼條件?

2021年12月7日,北京一名遊客在首鋼前鋼廠與冬奧標誌合影,該電廠現在是北京奧運會組委會總部所在地。

2021年12月7日,北京一名遊客在首鋼前鋼廠與冬奧標誌合影,該電廠現在是北京奧運會組委會總部所在地。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12-11 發起

社會達至平等、環境受到保護、符合普世價值......你認為奧運主辦國應具備甚麼條件?

各國藉抵制奧運來抗議中國的人權狀況,為何人權議題會與體育盛事掛鈎?

有意見認為抵制奧運違反體育運動的政治中立原則,你認為基於人權的抵制合理嗎?

2015年,國際奧委會舉行會議投票,選出北京作為申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城市。至今年12月,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先後宣布,基於中國的侵犯人權問題,將會「外交抵制」北京冬奧,不委派官員出席冬奧活動。

有意見認為,體育不應該受到政治干預,各國不應對冬奧予以外交抵制。在「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之下,國家應該停止抵制、令國際團結,還是繼續透過抵制來表達對人權的關注?

申辦奧運與人權問題

在多國外交抵制冬奧之前,不少地方已出現反對北京申辦奧運的聲音。今年2月,超過180個團體發表公開信,內容提及西藏、新疆、內蒙古以及香港的人權狀況,批評國際奧委會對北京侵犯人權的問題視而不見,呼籲國際社會抵制北京冬奧,「任何形式的參與等同對中共威權管治的認可,以及對公民權利、人權的公然漠視」。

7月,歐洲議會通過議案,呼籲歐洲國家抵制北京冬奧。針對《港區國安法》實施,香港《蘋果日報》總部遭大肆搜查、有人因《國安法》被捕、資產被凍結等,歐洲議會大比數通過無約束力議案,促請歐洲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考慮不要派遣代表出席冬奧。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表聲明,批評議案「顛倒黑白」,表明「堅決反對將體育運動政治化」,基於政治動機而妨礙冬奧籌辦是不負責任,將會損害各國運動員的利益和奧林匹克事業。

10月,國際奧委會表明不會就人權問題向北京施壓。國際奧委會副主席科茨,人權是《奧林匹克憲章》基本原則中的重要部分,國際奧委會非常重視,但其職責是確保舉辦奧運會時,奧委會內部或奧運內部沒有發生侵犯人權行為,中國的人道主義情況不屬於奧委會的職責範圍,奧委會並非「世界政府」,沒有能力告訴一個國家應該做甚麼。

在中國各地本來的人權狀況以外,於11月發生、被指出現打壓消音的「彭帥事件」同樣令國際關注,令更多人呼籲抵制冬奧。彭帥是中國女網球手,於11月2日指控前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性侵她,後來彭帥被指「消失」了數星期,大陸網上刪除了有關指控的內容,引來國際擔憂彭帥的安危。後來國際奧委會表示,主席巴赫與彭帥視像通話了30分鐘,指彭帥安好,但有人質疑國際奧委會替大陸政府粉飾事件,依然憂慮彭帥在大陸是否安全,其人身自由有否受到侵犯,令抵制北京冬奧的呼聲變得更大。

七國不派官員出席冬奧

直到12月,美國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奧,隨後有數個國家加入。6日,白宮宣布,基於中國大陸在新疆持續的侵犯人權行為,美國將不會派外交或官方代表出席冬奧。美國認為不派遣官方代表團已能發出「明確的訊息」,並不會要求美國運動員退出奧運,「懲罰那些一直在訓練、為這一時刻做凖備的運動員不是正確的一步」。

除了美國,立陶宛亦早已宣布不會派官員出席冬奧;紐西蘭則表示,基於疫情,已於10月通知中方不會派官員出席冬奧,並非外交抵制,但強調紐西蘭已多次就人權議題向中方表達關切。在美國決定抵制後,其他「五眼聯盟」國家,包括澳洲加拿大英國宣布,鑑於中國侵犯人權的紀錄,決定實施外交抵制,同樣不會派人出席冬奧活動;科索沃亦於9日加入行列,表態支持美國,將會外交抵制冬奧。

各方反應

對於美國的決定,國際奧委會則回應,派人出席奧運純粹是每個政府的政治決定,國際奧委會政治中立,對其決定「完全尊重」。中方則回應,美國政客未有在冬奧中受到邀請,卻不斷炒作外交抵制,是「自作多情」、「政治操作」,「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堅決反制措施」。大陸官媒甚至有專欄表示,希望美國總統拜登能夠活到中國抵制2028年洛杉磯奧運的一天。北京之後又對加拿大提出交涉,認為加方的抵制做法違背《奧林匹克憲章》的「體育運動政治中立」原則,以及「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

有國家支持抵制來反映對人權情況的關注,亦有其他國家不認同做法。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法國不會加入外交抵制,因為抵制的效用微乎其微,僅有象徵作用。法國教育部長布朗凱,中國侵犯人權必須受到譴責,但體育不應被政治干預。俄羅斯奧委會主席波茲尼亞科夫認為,外交抵制是「毫無意義的舉動」。他提及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與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從歷史來看,我們可以說奧林匹克運動正在成功地與政治劃清界限」。

歷史上的奧運抵制

縱觀歷年奧運,抵制奧運主辦國事件並不罕見,俄羅斯奧委會提到的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當年亦遭到多個國家抵制。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哈菲佐拉·阿明遭到槍殺。美國要求蘇聯撤軍,否則將會全面抵制莫斯科奧運,運動員不會參與奧運,但蘇聯未有聽從,認為不應把政治帶入奧運,於是西德、加拿大、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等60多個國家在美國牽頭下缺席莫斯科奧運。

當時,國際奧委會抗議抵制奧運,指出做法是為了達至政治目標的不當手段,最終受害的會是運動員。到了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蘇聯以「顧及運動員安全」、「反對奧運會商業化」作為理由,抵制參與奧運,被視為蘇聯反制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的舉動,最後有10多個東歐國家,以及一些反美的國家一同抵制。

奧林匹克運動會強調「平等」、「多元」等人權價值,同時要求各國放下政治,專注於運動之上,你認為兩者會否存在矛盾之處?

奧林匹克運動能否完全地與政治「劃清界限」?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吳卓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