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廣告商將香港經典動畫角色麥兜化作飯煲中的臘腸,這種黑色幽默你欣賞嗎?

有網友認為在此廣告中,原作者出賣了自己的作品,你認同嗎?

榮華日前推出以香港經典動畫角色「麥兜」為主角的廣告,講述他與女友相戀的故事,尾段二人躺在雪地的一幕漸變成電飯煲內的一孖臘腸,惹來討論。

榮華日前推出以香港經典動畫角色「麥兜」為主角的廣告,講述他與女友相戀的故事,尾段二人躺在雪地的一幕漸變成電飯煲內的一孖臘腸,惹來討論。網上圖片

端小二2021-11-02 發起

將深受喜愛的卡通人物以「惡搞」形式呈現,能帶來怎樣的市場效果?

有網友認為在此廣告中,原作者出賣了自己的作品,你認同嗎?

身為創作者,應如何平衡作品的商業價值和觀眾的期望?

麥兜是伴隨香港人長大的一套經典動畫,由謝立文撰寫劇情、麥家碧繪畫,被視為香港本土文化的象徵。不少品牌乃至政府部門都喜歡與麥兜合作,推出宣傳產品。近日,榮華香港就推出了一條以麥兜為主角的廣告片,引來網民熱議。

「榮華臘腸,天然生曬」

這條長半分鐘的廣告片標題為《最美好的自己》,配上「一點一滴,一分一秒,一生一世,我交給您,最美好的自己...零舍不同!」的廣告詞,以及「#陪你追尋夢想」、「#天然生曬」等標籤。

影片以麥兜及其女朋友作主角,麥兜溫馨地獨白,說自己辭掉了一畢業就任職的工作,去尋找更美好的自己,結果找到了現在的另一半,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然而,最後兩人登上雪山,躺在雪地上深情對望,卻在下一個畫面變成了白飯上的兩條臘腸。

所謂「最美好的自己」,原來只是別人的盤中飧。

網民反應

帖文在臉書上獲得了逾1.1萬個讚好及表情反應。當中約6000人給予「哈哈」表情,逾千人給予「慘慘」表情。而留言區的網民則反應兩極,褒貶不一。

有些人認為黑色幽默無傷大雅,有網民更幽默改圖,將麥兜卡通的其餘角色配上食物名稱,如龜苓膏、深井烤鴨等,獲逾千讚好。有些人卻說此廣告令人不安,是「童年崩壞」,發誓以後不再光顧榮華。

但有網友形容這是「好寫實的都市故事」,「人生幾努力都係俾人食住(人生多努力都只是被人騎在頭上)」,認為此故事反映了香港人的命運。更有人認為作者麥家碧、謝立文是為了賺錢出賣角色,將麥兜變成「人肉叉燒包」。

此廣告亦令網民想起曾經被瘋傳的日本生命教育課程。課程中,同學需要親手養大小雞,再把牠們殺掉、烹調、進食,就像本次廣告中,麥兜被「殺掉」,製成臘腸一樣。當時網民對教育課程的態度同樣兩極,一派認為課程沒有問題,生命本來就是殘忍的;一派則批評課程變態。

但不論這次網友的立場如何,此影片的確引起了熱議,有高達42萬次觀看次數、接近4500分享次數。

近年的麥兜動畫發展

網友對麥兜作者的質疑,其實不止於本次與榮華的合作。

近年,麥兜團隊開始北上發展。從2009年的電影《麥兜響噹噹》開始,麥兜系列變成了中港合拍動畫片。電影系列中的本土元素越來越少,更有影評人認為麥兜系列逐漸變成了類型片——麥兜只是一個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如偵探、超人等。

舉個例子,直至電影《麥兜噹噹伴我心》為止,麥兜在電影中依然是居住在大角咀的小朋友;但自《我和我的媽媽》開始,麥兜的居住地變成了隱喻香港的小漁村。對白中一些地道的粵語用詞也被代替:「打瀉鑼蟹」變成了 「打翻螃蟹」、「蝕底了」變成「虧大了」等。香港粉絲不禁質疑:麥兜是否開始變質了?對此,麥家碧在受訪時則回應動畫的「取材依然在我們身邊」。電影中「傻呼呼的麥兜闖內地,說的仍然是我們的故事。」

訪問過麥家碧的記者關震海在後記中提及:「有追開麥兜會清楚,其實他和麥太都是無打算改變將來,他們的人生就是等待變做一條臘腸(或扣肉),油膩膩的融入飯裡,為人提供熱量」,因此麥兜變做臘腸並不恐怖。他更認為麥兜代表了以前的「香港仔」,討厭他即是憎惡自己的過去。

否定麥兜變成臘腸的下場,即否定自己?部分網民似乎對這個說法並不買賬,認為動畫中麥太(麥兜媽媽)讓兒子上興趣班、帶他去旅行都是為長他的志氣,而不是為了讓兒子將來成為一條臘腸。也有人認為麥兜作者為利益「賣豬仔」的行為與動畫含義不能混為一談,作者出賣作品就是違背初心。

對於廣告商這次的市場推廣,你又有什麼看法?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陳欣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