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面對反覆不定的疫情,我們應該堅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

全民接種率未達目標、變種病毒屢屢出現,個案「清零」有可能嗎?

2021年7月31日,英格蘭哈利法克斯,馬戲團燈光技術員Ryan Dobie於演出前接受2019新冠疫苗接種。

2021年7月31日,英格蘭哈利法克斯,馬戲團燈光技術員Ryan Dobie於演出前接受2019新冠疫苗接種。攝: Ian Forsyth/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8-25 發起

全民接種率未達目標、變種病毒屢屢出現,個案「清零」有可能嗎?

你如何看新加坡當局準備把 COVID-19 當作流行病,準備與病毒共存?

有學者認為,尋求與病毒共存就是把未接種疫苗的人置於危險之中,你如何看?

自COVID-19爆發以來,各地政府為了應對疫情,紛紛採用嚴謹的防疫措施,全世界幾乎進入停擺模式。可惜的是,在病毒出現將近兩年的時間後,疫情仍未能受控。縱使人們陸續開始接種疫苗,但變種病毒的出現又再次打破「個案清零」的奢望。面對窘境,有聲音則提出人們應學會「與病毒共存」,適應疫情下的新常態。

澳洲總理莫里森:「不可能永遠封城」

不少地區包括紐西蘭、澳洲、新加坡等,自疫情開始以來都一直倡導「零新增」策略。這些國家實行了嚴格的關閉邊境的限制措施,一度成功阻止社區傳播病例。可惜,Delta 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即使國家處於封鎖水平,仍無法逃不過疫情反彈的窘境。然而,正因變異病毒的出現,各界出現有關國家應否「堅持清零」的討論,部分政府更重新思考消除病毒的策略。

澳洲當局為抑制變種病毒的散播,自6月下旬就實施嚴謹的封城。民眾不滿長期封城,墨爾本及悉尼都出現反封城示威。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示,澳洲政府打算調整抗疫重點,由減少確診人數改為重點關注重症患者住院人數。莫里森在《每日電訊報》上也寫道,不必因為病例增加「而影響我們重新開放的計劃。」他又指出:「不可能永遠封城,這不是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紐西蘭疫情應對部長希普金斯表示,(防疫)系統在 Delta 變種病毒出現之前運行良好,但現在看起來「不夠充分,不夠穩健」。

事實上,不少西方國家已放寬防疫措施,以低強度的模式來應對疫情。在德國柏林,8月開始的新學年,學童須在校內所有場所戴口罩,並且每周接受幾次新型肺炎檢測;法國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就以接種疫苗、最近康復或近期陰性檢測結果,作為進入日常活動場所的條件;英國則在7月就解除防疫限制措施。

新加坡尋求與病毒共存

早在6月,新加坡的幾名部長就在《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上表示,「我們的人民已經疲憊不堪」,「所有人都在問,這場疫情何時結束?如何結束?」

直至8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完成接種兩劑疫苗的人口比例已超過七成,是全球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路透社報導,新加坡準備把 COVID-19 當成像流感一樣的常見疾病,望與病毒共存。

目前,新加坡政府已放寬防控措施,包括恢復餐飲業堂食,容許已接種疫苗者入內,最多五人一枱,其他限聚令亦放寬至五人。另外又逐漸對外開放邊境,放寬對香港、澳門以及德國和汶萊已接種疫苗者的入境限制,撤銷隔離檢疫要求。

新加坡醫學專家,解封後,每年可能有幾百人死於疫情,與流感死亡人數相當。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古阿烈說:「雖然與疫情爆發以來總共44人死於 COVID-19 相比,解封後每年幾百人死於 COVID-19 聽來讓人震驚。不過,每年幾百人死於流感,卻幾乎沒人在乎。」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學會會長淡馬亞則表示:「要讓全球各地的人不再因某種疾病而死,唯一方法是完全消滅這種疾病,目前人類只在天花方面做到這樣。」

中國抗疫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於微博評估疫情時表示,疫情不會短期內結束,可能長期也結束不了,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

「堅持清零」是否可能實現?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流行病學家麥可·貝克(Michael Baker)就認為,那些在重新開放的道路上走捷徑的國家,正在把未接種疫苗的人置於危險之中,是拿他們的生命賭博。

貝克指:「到這個時候,令我很感驚訝的是,各國政府真的認定他們對這種病毒將在人群中如何表現有了足夠的了解,才選擇『是的,我們將與之共存』。」

而中國則「堅持清零」,並再次實行嚴格的防疫措施。當個別城市出現感染個案,當局即進行一系列的封城、全民核酸檢測等措施來應對變異病毒。

中國原衛生部部長高強認為,中國必須堅持嚴格防控,打消「與病毒共存」的想法。他認為英美等國為顯示統治力和影響力,不顧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鬆對疫情的管控措施,追求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導致疫情的再次泛濫。人類和病毒應該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關係,中國則應該「將病毒消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而在台灣,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曾批評,台灣若堅持「清零」策略恐遭孤立一事,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4日回應,「清零非目標,但方向不變」,也強調台灣經濟並未因此受影響。

25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同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與名譽講師趙晞揚於《明報》發表聯名文章,表示防疫政策須與時並進,而「圍堵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者並不矛盾。

文章指出,在人類史上只有天花能成功被永久根除,而由於 COVID-19 不乏無徵狀感染者,故比撲滅天花更困難。面對外界討論的圍堵清零策略,眾專家認為當外國無法清零,香港亦難長保零確診,故現時香港應爭取時間全民接種疫苗:「疫苗乃現階段最實在、最能終結這場世紀疫症的武器。」

鑑於邊境控制無可能滴水不漏,專家們提出四項建議:已完成接種及有抗體者,隔日作病毒核酸檢測可放寬隔離期限;參加大型聚會或卸除口罩之活動,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加強所有室內場所之新鮮空氣流量;即使90%的人口接種了疫苗,市民日常仍須佩戴口罩,減少傳播機會。

至於下一階段的防疫策略,文章最後寫道:「他日全民完成接種,屆時能深入討論共存方針。但疫苗接種率低,很難具體討論。」

嚴謹防疫措施使人們疲憊不堪,但個案清零又看似不可能,各地政府該如何應對疫情?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施嘉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