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調查指逾六成香港少數族裔住劏房、九成曾被拒租,少數族裔住屋問題如何解決?

有聲音認為幫助少數族裔等同於分薄社會資源,少數族裔與港人權益間該如何平衡?

2017年3月28日,香港的公寓裡一個棺材房。

2017年3月28日,香港的公寓裡一個棺材房。攝:Kin Cheung/AP/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1-06-29 發起

你日常生活中多機會接觸少數族裔嗎?就你觀察,社會對他們的標籤曾淡化過嗎?

有聲音認為幫助少數族裔等同於分薄社會資源,少數族裔與港人權益間該如何平衡?

有團體指出政府對少數族裔扶貧支援不足、公屋大單位不足、職津申請困難等,你認為這些問題可如何解決?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下稱「社協」)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期間,訪問120戶租住私人樓宇、持香港永久居民或居留權的基層少數族裔家庭,發現近八成為四人以上家庭。惟社會房屋及公屋供應量低,少數族裔家庭租屋期間又處處碰壁,當中逾六成受訪者居住於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42.3呎(約4平方米),租金中位數高達6600港元(下同),當中有92%受訪者曾有被拒租的經驗。

其中,92%的受訪者為工作家庭,但88%是依靠一人獨力支撐生計,收入相對不高,家庭收入中位數大約為17000元。社協少數族裔人口由2006年的15萬人增至2016年的26萬人,惟少數族裔的貧窮問題亦有惡化,當中近2萬名少數族裔於2016年跌入貧窮線,貧窮率也達到19.4%,情況令人擔憂。(2019年政府界定住戶貧窮線為1人每月收入4500港元,2人為1萬港元,3人為1.66萬港元,4人為2.14萬港元,5人為2.2萬港元,6人及以上為2.3萬港元,低於有關水平即屬於貧窮。)

報導中,有受訪者稱曾被業主強迫一次過連繳14個月、合共12萬元租金,但居住環境衞生惡劣,組織促請政府加快興建公屋大單位外,並應訂定讓少數族裔融合香港社會的政策。

少數族裔面對的住屋問題

據報導,香港少數族裔在尋找住所其間,都曾遇到不少業主對自己文化存有曲解的情況。一名印度裔婦人曾有業主得悉他們是印度裔後,竟擔心他們會在屋內煮食咖喱而引起氣味問題,「我感到自己不受歡迎」她說。分享者 Grace 則表示「由於我們不懂說廣東話,很難與業主溝通,只能盡量向他們表示友好的態度」,惟最後也只獲提供環境惡劣的劏房居住。

除此之外,社協幹事張楚瑜表示,大約有七成五受訪少數族裔家庭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但他們租屋極其困難,經常被中介或業主歧視,甚至要求較巿值高出一截的租金才肯出租。

巴基斯坦裔的阿謙,在香港生活十多年,一家六口租屋曾多次碰釘,試過被業主要求出示至少為期半年的薪金證明。現時以每月8800元租入一個面積約200呎、一房一廳的單位。然而,阿謙後來詢問其他香港地盤工友,才發現同類型單位月租僅為3800元左右。

而在此前,阿謙曾租下一個7200元的劏房單位,但先被留難稱必須兩個月前通知搬屋,但又拒絕簽約作實。當阿謙給予足夠通知期搬屋後,業主又私下扣起其中一個月的按金,由於雙方沒有租單證明,即使報警亦不獲受理。疫情之下,家庭支出都僅靠阿謙一人薪水支撐,收入大減、曾跌至月入8000元的他符合申請在職家庭津貼的資格,但由於文件繁複,若無社工協助下不懂填寫。

支援政策上的缺失

社協提出9點分析,包括少數族裔扶貧支援不足、公屋大單位不足、漠視弱勢、職津申請困難、政府部門各自發布資訊、每隊外展隊服務4萬戶少數族裔家庭、欠缺追蹤、歧視嚴重和成人中文學習架構零散。

社協認為語言對少數族裔融入社會很關鍵,雖然政府每年投放逾7300萬元支援他們的教育,但受惠對象以學童及青少年為主,需要較長時間驗證成效。至於現時成人中文班課程的內容、師資和時數不一,成人在碎片式學習下令中文水平欠佳,連帶影響資訊接觸、就業、子女教育的支援等,加深貧窮危機。

其又提到少數族裔貧窮人口較多聚居於油尖旺、深水埗及九龍城,但工作全部歸納至九龍外展分隊,而政府劃一將外展隊分為港島、九龍、新界3區是進一步拉扯緊張的人手;並提到全港有逾12萬少數族裔住戶,每隊外展隊平均需服務4萬戶,令人懷疑若維持現有編制,可受惠少數族裔貧窮戶有限。

社協幹事張楚瑜指少數族裔家庭對中文理解的困難,加上外展社工隊服務隊是主動接觸及協助有需要的少數族裔人士與主流福利服務聯繫的工作,這個中間人人手嚴重不足時,導致接收政策支援的資訊極少,他們很多時不知道如何成功申請在職家庭津貼,甚至無法獲知社會房屋的存在。

Hong Kong Refugee Ministry Group 發言人 Hans Lutz 表示,目前平等機會委員會及地產代理監管局在支援少數族裔或尋求庇護者方面非常侷限。組織代表更指出,根據《種族歧視條例》,目前尚未有防止國籍歧視的保護措施,是一個重大漏洞。

幫助他們的建議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以房屋相關、扶貧相關和社會共融相關3方面去提出10項建議,例如是每年興建3.5萬個公屋單位,按比例增建丙丁類單位(丙類:約31平方米,可編配3至4人; 丁類:約35平方米,可編配4至5人) ,並增加構件式公屋單位面積、放寬職津受惠條件,包括按住戶人數細分6人或以上家庭入息標準,讓更多特大家庭受惠;制定時間表更新所有政府部門網站,提供最少8種常見少數族裔語言,長遠建立統一資訊發布平台以及落實平等租住權,以及同時設置誘因鼓勵業主將單位租予少數族裔等。

過去,現任新民黨黨員、時任自由黨青年團主席李梓敬曾在《城市論壇》討論少數族裔居住問題。當時他指出香港房屋已供應不足,若分配資源幫助少數族裔,會分薄其他市民資源。他建議增加房屋供應,從源頭解決問題。

不過,有論者指出,居住是生活的必要條件,少數族裔最終仍然會租到屋。問題是被標籤加諸身上的時候,他們很自然會受到各方面的剝削。其又指「增加房屋供應就能解決問題」這種說法雖然漂亮,但卻存在兩大問題:第一,現實情況是香港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透過大幅增加供應至解決住屋問題;第二,少數族裔若在這方面受到歧視,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會是被剝削的一方。

其建議透過額外租金津貼,提升他們對業主的吸引力,所謂溝通、歧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政府可透過機制讓市場有足夠資訊區分出無辜被標籤的「好租客」出來,認為可以由政府出資成立一個保險基金,為所有合資格的少數族裔租客承保。

歧視的問題發生在少數族裔身上,真的是不可避免的事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沈旻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