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港府以疫苗氣泡為基礎調整防疫措施,這是鼓勵市民打疫苗的「誘因」嗎?

控制疫情、社會復常和個人權利之間,該如何尋求合理的平衡?

2021年2月19日香港,一間快餐店外貼上安心出行的二維碼。

2021年2月19日香港,一間快餐店外貼上安心出行的二維碼。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小二2021-04-15 發起

規定市民必須使用「安心出行」APP 才可到餐廳堂食,這是有助防疫還是限制自由?

港府推出「疫苗氣泡」措施以鼓勵市民打疫苗,你如何看措施的成效?

控制疫情、社會復常和個人權利之間,該如何尋求合理的平衡?

4月12日,香港政府宣布將採取抗疫新路向,計劃以「疫苗氣泡」為基礎,逐步放寬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於食肆及酒吧等場所分階段實施。當中放寬條件皆以所有食肆員工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和顧客必須使用「安心出行」為前提,引起輿論爭議。新措施最快於4月29日實施。

抗疫新路向下的「疫苗氣泡」

放寬計劃首階段,食肆員工至少要接種第一劑疫苗,食肆才可將每枱人數上限由現時的4人增至6人,並容許堂食時間由晚上10時延至午夜12時。但食肆入座率仍維持在5成,宴會人數上限20人亦維持不變。

至於第二階段,食肆員工須完成接種兩劑疫苗,食肆更會劃出特定範圍(clean zone)專門招待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顧客,每枱人數上限增至8人,營業延長至凌晨2時。所有顧客除沒有智能電話的長者外,均需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

到第三階段,員工和顧客已打兩劑疫苗,特定範圍(clean zone)只接待完成接種的顧客,每枱人數就可以上增至12人。沒有接種疫苗的顧客雖然仍可到食肆用餐,但不能到特定範圍(clean zone)。

目前為止,疫苗最低接種年齡為16歲,而政府規定的優先接種群組年齡必須為30歲或以上,說法引起外界質疑,因為這意味著,一家人當中若有未符合打疫苗的人士,將不能與已打疫苗的親友同枱吃飯。

在「疫苗氣泡」的概念下,目前仍須關閉的六類處所(酒吧或酒館、浴室、派對房間、夜店或夜總會、麻雀天九耍樂處所及卡拉OK場所)可以逐步恢復營業。

除此之外,「疫苗氣泡」也將會和其他社交場所的放寬措施掛勾,包括公立醫院病人及安老院舍院友的探訪;宗教活動、婚禮、公司周年會議等的人數或場地的限制,以及本地旅行團等。但具體細節仍須待商榷。

取消免費派樽檢測服務,提供「誘因」予市民打疫苗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又,為了避免市民以定期檢測代替打疫苗 ,將考慮停止為非接受強制檢測的市民提供免費派樽檢測服務,但政府提供的自費檢測服務將維持。如市民堅持不接種疫苗,出入場所或僱主要求檢測時就需自費。她認為,這是提供「誘因」予市民接種疫苗,表示措施不是用來「懲罰」某些市民,但同意要令不接種疫苗的人「有後果」。

然而目前,未滿16歲的市民並不符合接種疫苗的最低年齡限制,而不足30歲的市民又不能優先接種疫苗。不少聲音質疑政府做法,是限制未能接種或不適合接種者的吃飯自由,同時被迫他們承受缺漏安排的「後果」。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港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擔心,取消免費派樽會令部分輕微患者不檢測,恐導致社區爆發。他指,專家於會上主要發表原則意見,沒談及具體落實措施的方案,稱當時會上沒專家提出取消免費檢測的建議。

至於被問到應否取消有關服務,他說擔心部分不想求診、病徵輕微的患者會因此不去檢測,導致社區出現隱形傳播鏈甚至爆發,故不建議取消。

強制規定使用「安心出行」惹輿論批評

「疫苗氣泡」計劃規定市民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不容許顧客到訪餐廳時登記個人資料(俗稱「寫紙仔」)。有傳媒在記者會上質疑,這樣的硬性規定與先前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於去年11月,指無意強迫全港市民使用「安心出行」的說明自相矛盾,認為這樣是「威脅」市民。

針對相關質疑,林鄭月娥就回應推行的主因是政府察覺有顧客胡亂填資料,又指假如長者沒有手機的話也可另外登記資料。支持做法的網民認為措施有助防疫,甚至直言在早就應該強制使用安心出行;反對做法的網民就表示,因私隱原因將堅持拒絕使用安心出行,寧願只買外賣。

未滿30歲、不屬政府規定的優先接種群組的沙田區議員黃文萱認為新措施沒幫助,反而把市民分階級。港島東區區議員蘇逸恒同,自己一家四口及表親共8人,一半不足30歲,疫情前通常每一兩周吃飯,新規定下將難整齊外出用膳。針對規定又要求食肆劃分特定範圍只接待完成接種的顧客一事,他認為除了年輕人,不少長者都不宜打針,長期病患者將被排斥,指「這件事很奇怪,打疫苗是為了吃飯嗎?不是為了防疫?這樣做沒有意思」。

飲食界對新措施的看法

食肆首當其衝受到政策改動的影響。香港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對「疫苗氣泡」抱有疑問

他指出香港食肆面積小,要劃分特定範圍(clean zone)似乎十分困難,「clean zone和 dirty zone 要分隔多遠又不知道,如果餐廳只有幾百呎,如何做到?」他形容原先主力做晚市的餐廳,在現有的社交距離措施下,10點關門其實並不能維持成本,但「要生存都要做」。他又批評,政府界劃下繁複規定,認為「這樣很離譜,香港曾經被譽為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現在變成全世界最不自由經濟體」。

叙福樓集團主席、稻苗學會會長黃傑龍就,暫時未聽過有飲食業界的老闆成功理解到「clean zone」的定義。黃傑龍坦言,明白政府想鼓勵市民打針,但執行上有很大困難,因為有員工可能是長期病患者,亦有人不願接種,所以他也不會威逼員工打針。他承認已打算放棄「三部曲」,將食店繼續維持營業至晚上10時。

飲食業職工總會亦認為措施相當苛刻,並難以執行,甚至可能引致大量僱傭問題,如僱主解僱體質不適宜打針的員工、求職時拒絕聘請等。工會又指,若顧客不使用安心出行,可能會引起員工與顧客的爭執,擔心放寬措施容易弄巧反拙,反成為飲食業的「緊箍咒」。

不少政治立場鮮明的食店更表明會維持原有安排,不會接受新措施。

以色列、中國政府推出的「疫苗護照」和「國際旅行健康證明」

放眼世界,以色列和中國都有推行「疫苗電子證明」,以鼓勵市民接種疫苗。

在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疫苗護照」(vaccine passport),規定國民必須接種疫苗。只有持有「綠色通行證」(green pass)的市民才能進入酒店、健身室或戲院等場所。

中國大陸也有推出電子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展示持有人的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結果及疫苗接種情況。證明包括加密二維碼,供各國相關部門讀取,以推動跨國人員健康、安全、有序往來。

不少歐盟國家,以及英國、日本、泰國等國家都正考慮效法以色列「疫苗護照」的做法,期望盡快恢復社交和商業活動。

你如何看港府推出的「疫苗氣泡」?你認為這是促使市民打疫苗的誘因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施嘉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