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小端網絡觀察:看得到的台灣「鮭魚之亂」 ,看不見的原住民改名困境?

當大家都開心地討論「鮭魚之亂」,也有網民質疑,為何漢人隨便改名,然而原住民卻無法改他們自己的傳統姓名?

2015年10月17日台北,來自學校和原住民部落的鼓隊在街頭遊行。

2015年10月17日台北,來自學校和原住民部落的鼓隊在街頭遊行。攝:Craig Ferguson/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3-18 發起

連鎖迴轉壽司店推出諧音促銷活動引發改名潮,你也有被這波「鮭魚之亂」吸引到嗎?

「鮭魚之亂」中,有網民質疑為何漢人隨便改名,然而原住民卻無法改他們自己的傳統姓名?

有網民認為名字必須有漢字,是不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說法,你如何看?

台灣近日有連鎖迴轉壽司店推出「鮭魚在哪裡」諧音促銷活動,只要姓名與「鮭魚」同音同字,便可在3月17日、18日憑證件免費享用壽司。相關內容瞬間引爆網絡,甚至真的有超過百人至台灣戶政事務所將名字改為「鮭魚」,亦有民眾發揮創意,改名為「無情爆吃鮭魚流氓」、「鮭魚全部都給我端上來」等,其中字數最長者為「陳愛台灣鮑鮪鮭魚松葉蟹海膽干貝龍蝦和牛肉美福華君品晶華希爾頓凱薩老爺」。

據台灣《姓名條例》規定,每人有三次改名機會;意即,近日出現的「鮭魚小姐」和「鮭魚先生」,改回原名後只剩下一次改名額度。有網民表示,「謝謝鮭魚行銷,讓台灣人知道一生中可以改三次名字而且還可以超過四個字」。台灣內政部也在社交平台上發帖提醒民眾,「請大家慎思愛護自己的好名字,好好珍惜使用戶政資源」,以免踏上「不鮭路」。有網民認為「鮭魚之亂」是浪費行政資源,稱「當人民為了免費而浪費國家資源,那就表示人格教育還不夠成功」,「權益不是讓民眾濫用的,且申請再製也是會造成多餘的浪費,環境的負擔」。

但也有網民反駁指,「法規給予每個國民本身就有的權益且不是編制外額外花費,也沒有社會資源排擠效應,想多了」、「取名字跟改名都是制度內的事,制度內的事怎麼運用都是自身權益,有創意的運用自己的權益,我覺得這樣很棒。喊著蠢跟浪費資源的人,通常都是對制度不存疑的人,連存疑跟運用都不願意,更何況推翻不正確的制度」。

然而在這場鮭魚之亂所有人都很開心的轉發討論相關內容之時,也有網民質疑,為何漢人隨便改名,然而原住民卻無法改他們自己的傳統姓名?

姓名必得有漢字,不尊重少數民族文化?

《姓名條例》第4條規定,台灣原住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均得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 #並列 登記;而內政部戶政司〈原住民姓名及羅馬拼音相關說明〉指出,原住民姓名登記方式可採四種樣態,包括「漢人姓名」、「漢人姓名並列羅馬拼音」、「傳統名字」、以及「傳統名字並列羅馬拼音」。

意即,若有原住民族希望在身分證上 #單獨 列羅馬拼音,將不被接受。

有原住民族網民發文表示,「我覺得最荒謬的是,漢人可以為了吃免費鮭魚改名鬧事,原住民族人要求身份證要單獨使用自己的族語拼寫姓名,內政部卻說不可以、會影響社會認知困難」。許多持相同立場的網民認為,政府不接受在正式文件上單獨使用羅馬拼音,是完全不尊重原住民族的語言與傳統,亦背離台灣當前所提倡的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教育;有網友直指歐美某些國家有多語言區,制度與溝通並沒有不妥,只是看政府願不願意去做而已;還有網友認為,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也牽扯到後代子孫的文化認同,這樣混淆不清的問題,必須立即停止。

有網民指,「我無法認同目前這樣獨尊華語的做法,我們目前也有《國家語言發展法》要保障因為華語而逐漸凋零的其他語言,所以至少可以從這方面著手。」

事實上,現任台灣總統府發言人 Kolas Yotaka 在擔任立法委員時,便曾致力於促成《姓名條例》修正案通過,讓原住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在身份證上能單獨使用羅馬拼音,但最終未能成功。當時她離開立法院、轉任行政院發言人時便稱,沒能讓《姓名條例》修正案通過是她「最大的遺憾」。

不過也有不少網民不認可改名使用羅馬拼音的討論,他們以溝通效果為由予以反駁:「為什麼要分什麼漢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都是台灣人可以嗎?什麼方法可以讓多數人同意而且溝通聯繫方便才是重點。讓原住族語拼音為主就大多數人看不懂啊,行政機關或是警察無法清楚辨認也是重點啊,在部落的警局或派出所也許多原民朋友,你要不要參考他們的想法,看完全用拼音當名字他們贊不贊成?」

有網民進一步指「尊重你們的語言與文字是應該的,只是看你語言的用途為何」,將語言的用途分為「族內溝通」及「族外溝通」,稱前者情況使用原住民族語沒有問題,但後者便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該名網民稱,「與其說是尊不尊重的問題,不如說是溝通工具的選擇問題。有鑑於此,我覺得漢字與拼音並列、應該是生活在這個社會裡比較可行之道。」

另一名聲稱自己「完全支持以羅馬拼音呈現族語名字」的網民表示,「考量台灣現時的語言環境及實務需要,或許羅馬拼音與中文名字並列仍是需要的」。他以遊覽車等重大交通意外為例,指災難現場需要快速辨識傷亡者,醫護人員也需要透過並列的中文名字,才能快速進行診治。

面對上述提出的溝通問題,有網民認為,「名字背後的意義大於語言功能吧,包含民族性、家族背景各樣原生的意義,不只是單單用來溝通,名字改來不是只為了讓別人懂或讀得出來,他是個人識別,強調的是選擇權。再來,其實國外超多當地人也不懂唸很少見的名字,問本人就好啦,認識別人名字是一種尊重。」

同時也有網民不認同以族語不便溝通為由,限制原住民族權利,指許多漢人姓名的選字也不是常見字,同樣無法達成溝通目的,稱「為什麼一定要遷就漢人?很多漢人選不常用字,有考慮別人看不懂嗎?當初強制原住民漢人姓名,有考慮原住民看不懂嗎?為什麼一定要遷就漢人?」有網民則與其他族群進行比較:「如果漢人看不懂拼音,那我倒想問進入台灣的外國人、或是移工、新住民,他們的證件是誰核可的呢?拜託,不是漢人看不懂,而是漢人不想看懂。真的不用裝可憐」。

有網民認為名字必須有漢字,是不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說法,你如何看?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黃傲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