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香港打卡熱點西環碼頭被封,海事處事前零諮詢引爭議,你如何看?

「公共空間」的範圍應當如何界定?城市中公共空間的重要性何在?

西環碼頭被海事處以防疫為由,在入口處圍封木板及上鎖,禁止非工作的民眾進入。圖為2020年2月18日,市民在西環碼頭觀賞日落。

西環碼頭被海事處以防疫為由,在入口處圍封木板及上鎖,禁止非工作的民眾進入。圖為2020年2月18日,市民在西環碼頭觀賞日落。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小二2021-03-03 發起

有網友稱,西環碼頭被封並非全然因為疫情,而是市民的行為與質素問題,你如何看?

海事處宣布封閉碼頭前未有事先諮詢區議會及議員,有市民擔憂政策發布的過程將越來越不公開透明,你如何看?

在你看來,「公共空間」的範圍應當如何界定?城市中公共空間的重要性何在?

3月1日,海事處以防疫為由,宣布封閉「西環公眾貨運裝卸區(西環碼頭)」的入口處,出入需出示工作證或有效安全卡,一般市民則被禁止進出碼頭。對此,中西區區議員葉錦龍表示,海事處在發布通知前未有諮詢中西區議會、議員及民政專員,要求海事處作出交代。

西環碼頭位於香港島石塘咀干諾道西與山道之交界以西,曾是社交平台 Instagram 上的打卡聖地,素有「港版天空之境」、「Instagram Pier」之稱,更曾於2013年獲選香港公共空間大獎中「由市民開創的空間-大獎」。

此次西環碼頭驟然封閉在網路上引起熱議。有網友認為,「西環碼頭不讓人進的原因,完全是個人操守問題」,因為「每次見到天空上面好多航拍(機)飛來飛去,好多人爬上貨物,甚至站在起重機影相,不時都有新的塗鴉,有的還要在私人物件上面。碼頭變得烏煙瘴氣」。不過,也有網友認為,「不自律的行為,大家還可以討論用什麼方法去糾正,但政府一刀切在無諮詢下封場,就將這條協商的路線也封殺」。

或有隱情:疫情所迫還是市民質素問題?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 Instagram 上發布圖文稱,有人暴力傷害碼頭野狗,還有人在碼頭「放火、野餐、爬貨櫃、踩單車」,並認為市民的低質素行為才是西環碼頭被封的主要原因。

此事在連登上引起討論,有網友表示「去到聖誕節左右,縱火及狗隻受傷(案件)交了給法庭處理,疫情下多人過平時,所以就在2021年3月1號封」,此外也因船主的投訴與舉報遊客在貨櫃打卡,擾亂碼頭正常工作環境;也有部分網友對西環碼頭對市民關閉表示讚同,認為西環碼頭「封得遲啦」。

在疫情期間,西環碼頭常有大批遊客,高峰期可達2、300人,常有市民不佩戴口罩。早在2020年9月,葉錦龍發文陳述了疫情下西環碼頭的隱患,並呼籲市民勿在每日下午4點半前進入卸貨區範圍,並在公共場所佩戴好口罩。

對於西環碼頭封鎖的爭議,海事處則回應,裝卸區並非休閒用地,貨物裝卸或影響一般市民安全;且貨物裝卸區旁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及中西區海濱長廊亦對市民開放,市民可在這兩處休閒活動,並早已通知中西區民政事務屬上述安排。

但海事處封閉西環碼頭前未有事先諮詢則引發市民擔憂,且西環碼頭被封閉並非首次。早在2017年,民政事務處就在未經公眾諮詢與公開招標的情況下,將其租與活動承辦商;當年區議員司馬文也曾撰文批評出租海濱地區的過程中,未將出租過程公開。市民擔憂之處在於,若政策發布前未經公共諮詢,那麼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渠道也可能會越來越窄,政策發布的過程也越來越不公開、透明。

碼頭過去亦曾發生意外

早在2013年,西環碼頭就已被評為由市民開創的優秀公共空間,得獎原因是「自由自在、不受管理約束」。但此次海事處表示,裝卸區並非休憩用地,公眾貨物裝卸區為本地及內河船提供泊位和場地轉運貨物,主要供從事貨物裝卸的有關人士、車輛和船員等使用;政府又指西環碼頭並非公共空間,也未正式向公眾開放。

俗稱西環碼頭的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佔地約4公頃,沿海地段長約1千多米。碼頭不時有貨車運載貨船的貨物,進出裝卸區,故屬「禁區」,除工作人員外他人禁止進出。不過,因該處能眺望維多利亞港,景色優美。有報導指出,自十多年前開始,裝卸區成為附近居民的休憩場所。場內雖無康樂設施,但因空間大,早午晚都有市民來遊覽或散步,欣賞維港的美景。

裝卸區屬海事處轄下設施,由外判管理公司營運。2014年11月,海事處於場內貼出通告,指有市民進入裝卸區後遭起重機意外撞倒受傷。至今,告示警告非在內工作的市民離開,及禁止進入裝卸區。但告示當前,市民少有理會,職員亦無阻止他們進出。

公共空間之爭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最基本的定義可以為「公眾可共同免費享用的空間」。屋宇署亦曾有列明香港公共空間的範圍與具體地點。有評論認為,「沒有政府或商業參與的地方就可成為公共空間」,且市民有權參與公共空間的規劃,不應僅僅由政府及法規來決定;亦有評論認為,即使是香港市民印象中應當歸類於公共空間的休憩地也有處處限制,歷年的《施政報告》中也對公共空間的關注甚少。

由於香港特殊的城市結構,市民家中空間並不充裕,故相較於其他地區,香港公共空間成為大眾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環。而公共空間的爭議並非僅在香港上演,台灣地區就曾於去年五月因台北車站的公共空間屬性引發熱議。

台北車站向來有於大廳中央黑白格廣場席地而坐的傳統,而2020年2月底,這一廣場曾因疫情原因被宣布「禁坐」。直至5月底,台鐵擬趁勢改大廳為永久禁坐,此事引發市民激烈討論,網友亦發起「坐爆」北車行動,呼籲在疫情結束後開放民眾席地而坐,以維護市民們的公共空間。

有評論認為,保持這樣的免費公共空間是必要的,此事事關民眾與移工群體權益;若要解決問題,則應重新規劃可行的公共服務,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市民與移工的「席地而坐」。直至2020年7月,台鐵北車大廳黑白格廣場不再要求禁坐,並將黑白地板變為「微笑地貼」,以展現北車的友善與包容。

延伸閱讀:誰在席地而坐:台北車站空間由「中華正統」到「小印尼」的旅途

你如何看待疫情之下香港西環碼頭的公共空間之爭?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楊雨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