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香港突襲式封區,區域性的強制檢疫能夠有效控制疫情嗎?你如何看?

有區議員指出,分區強制檢疫有機會導致「妖魔化」該地區、歧視少數族裔等問題,你怎麼看?

2021年1月25日油麻地,封鎖區內一名兒童在家窗邊望向街外。

2021年1月25日油麻地,封鎖區內一名兒童在家窗邊望向街外。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小二2021-01-29 發起

有專家認為封區檢疫的成本大,效果低,你認同嗎?

有區議員指出,分區強制檢疫有機會導致「妖魔化」該地區、歧視少數族裔等問題,你怎麼看?

有意見認為區域性強制檢疫並不能找出所有病人,反而讓持檢驗陰性的人對疫情掉以輕心,從而造成防疫的一大破口,你同意嗎?

截至1月23日,香港疫情感染確診病例突破10000宗。其中,佐敦及周邊地區自今年起錄得逾160多宗病例、涉及50多幢大廈,成為疫情高危地區。政府於23日凌晨4時宣布,圍封佐敦部分指定區域,禁止居民外出。這是疫情爆發一年以來,香港第一次實施封區政策。

根據政府發布限制與檢測宣告,在該受限區域內約有10000人,這些人士須完成檢測、持陰性證明才可離開。據媒體報導,該區包括至少150座住宅樓宇,在封區期間,政府在此部署了3000名公務員,其中有包括超過1700名的警員或其他紀律部隊人員。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就有關行動表示,本月1日至20日,政府在油麻地至佐敦劃定的指定區域內發現162宗確診個案,涉及56幢大廈,而且區域內多幢大廈的污水樣本對病毒的檢測結果呈陽性,因此政府決定引用香港法例第599J章《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實施留在原處所檢測令。 在該次封區與強制檢疫的過程中,7000名居民接受病毒檢測,當中13人確診。至25日凌晨近3時半,警方收起現場的路障,受限區域在封鎖近48小時後逐步解封

26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就佐敦封區一事向記者表示,「行動係成功嘅」(行動是成功的),又表示未來會縮小封鎖範圍,以「突襲式」封區。林鄭月娥又形容行動順暢,政府評估是「有成效」。當被問到日後會否再在其他地區設「受限區域」時,林鄭表示,「唔講得」,「下一次要做到突襲式、保密程式較高」。

隨後,同晚7時,香港政府即列油麻地碧街等地為「受限區域」,突擊封區強制檢測。封區期間,約330名居民接受檢測,後發現一宗確診個案,直至27日早上6時解封。林鄭月娥同早上於社交平台發文,聲稱「行動達標,感到高興」。

而昨晚,政府再度突襲式封區。 因北角錦屏街東發大廈至今累積至少13人染疫,當局於晚上7時許刊憲,宣布將該大廈A、B、C和D座列作「受限區域」,強制區內共475人接受檢測,今早(29日)7 時解封,並未找到確診個案。

封區成效惹質疑

對於「封區」成效,香港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在香港電台節目表示,受限制區2日內僅找到13宗確診個案不算多,但卻動員超過3000人封區檢測,其直接與間接成本都高。另外,其檢測結果亦與「願檢盡檢」(指市民沒有病徵,但擔心自己已經感疫,主動接受病毒檢測)的確診比例差不多。因此,梁認為封區檢測的成本效益相對低,該做法作用不大。

油尖旺區議員李傲然亦認為,當局封區的安排過於草率。政府封區,卻沒處理區內劏房多,造成污水渠口錯亂的問題;未能減低病毒在大廈內垂直傳播的風險。

李亦指出,突然封區不作賠償,除了令商戶損失慘重外,亦有可能發生居民被標籤的問題,對當區的少數族裔居民造成歧視。另外,政府雖然有向受限區內的市民提供食物,但未有顧及少數族裔宗教需要,向他們提供豬肉,認為當局的安排未有思慮周詳。

對於政府稱封區強檢後,有助當區經濟回復正常。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余德寶反駁:「佐敦被強檢後,商戶反映人流減少,死氣沉沉,經濟未能恢復。而油麻地商戶亦被迫在強檢前,減價促銷,令生意大受影響。」

油尖旺區區議員李偉峰則政府計劃粗疏,順豐大廈(區域內的其中一座大廈)被強檢兩次。而且居民需要「打蛇餅」(排隊等候多時),聚集排隊檢測反而增加感染風險。

不過,除了批評的聲音以外,也有相關人士對此次封區舉動持不同看法。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認為,發現13宗新型肺炎個案並不算少,認為封區行動有成效。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也就鄭的言論表示部分同意,稱倘若不實施禁足令,患者可以跨區傳播,因此有需要圍封。不過,鄭泳舜又認為,如政府在一月初就開始實施封區,相信效果會好得多。

相關討論

針對佐敦此次的封區政策,紐約時報以一篇名為《被封鎖的「棺材房」:禁足令暴露香港社會不平等》的文章,討論了香港階級不平等與封區之間的關係。

文中提到,在佐敦社區,有著20多萬香港最貧窮的居民。他們住在人均居住面積不到4.5平方米,這種居住環境可以導致疫情再次爆發,同時也讓被禁足的居民尤其痛苦。另外,在封區期間,居民們有可能因收入問題,擔心一天不去上班的後果;或擔心自己因困在通風很差、有利於病毒傳播的環境中而染疫。

然而,對於推動香港第四波疫情、被認為由「富人」組成的「舞蹈群組」;以及一間位於中環,公然違反保持社交距離規定的酒吧,政府卻從未對其有「封鎖」舉措。

除此以外,此次封區也引來了大家對歧視少數族群的相關討論。許多南亞居民住在佐敦及周邊地區,隨著病毒的傳播,一些當地人開始籠統地指責南亞人有不衛生的習慣。油尖旺區區議員余德寶表示,「如果說他們做錯了什麼的話,那就是他們窮,住在劏房裡,或者他們有不同的膚色。」

余還指,政府一直未有正視區內「三無大廈」(指無業主立案法團、無管理公司及無居民組織)、劏房及少數族裔的問題,只懂「封區」了事。

另外,深水埗區區議員劉家衡表示,該區居民都開始擔心會成為下一個封區的目標,連日來不斷有居民向他查詢,亦有居民已經選擇離開深水埗區。他批評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形成草木皆兵的氣氛,令居民陷入恐慌。

類似概念曾於台灣被提出,但並未實施

2020年3月,台灣正於疫情仍處於未受控制的階段,坊間不斷提出「普篩」的聲音(指大範圍或特定範圍的強制篩檢)。面對「普篩」的建議,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一旦進行普篩,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因檢驗結果呈現陰性而被大家忽略,後續更可能成為防疫破口。另外,從成效、資金、時間精力來看,台灣都沒有採用普篩的必要。

陳又表示,民眾可能會以為普篩可以把病人都找出來;但實際上會有偽陽性、偽陰性,不能真的把所有病人都找到。他也提醒大家,篩檢陰性不代表不會染病,保持社交距離才是防疫之道,如果普篩後,民眾自以為陰性就放鬆防疫戒備,如丟掉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隨意出入人潮擁擠處,病毒反而可能找上門。

你認同香港突襲式封區強制檢疫的政策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張清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