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你是「打工人」嗎?打工人一詞走紅網絡,年輕人自嘲的身份認同該如何理解?

這一略帶自嘲和調侃的稱呼反映了哪些深層次社會問題?

2019年11月13日中國自貢市,中國工人在科技公司維修一條模型恐龍。

2019年11月13日中國自貢市,中國工人在科技公司維修一條模型恐龍。攝: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11-05 發起

「打工人」為何獲得了各行各業的集體職業身份認同?

這一略帶自嘲和調侃的稱呼反映了哪些深層次社會問題?

有論者認為「打工人」這一詞彙本身是平等職業觀念的映射,也有人認為這一詞對「打工」本身的嚴肅性進行了消解,你如何看?

「過安檢的時候檢測儀一直響,安檢的姐姐讓我把所有的東西都掏出來,檢查過了,還是一直響,然後,她問我幹什麼的,我說我打工的,她說:『好傢伙,難怪檢測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近日,「打工人」這一網絡迷因(英文meme)在多個社交平台走紅,引發網友熱議。

據媒體考證,「打工人」一詞最早自於一位名叫「抽象帶籃子」的B站網紅之手。自9月末,「抽象帶籃子」陸續發佈多條以「早安,打工人!」為主題的短視頻。「早安,打工人!」這一土味正能量口號隨之走紅網絡。

包含「打工人」的詞條如「#打工人表情包#」、「#打工人梗為什麼會爆火#」多次登上微博熱搜,並衍生出一系列由 emoji 和頭盔、錘子等元素構成的梗圖,配文如:「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早安,打工人!」這些文案也被稱作「打工人語錄」。

這一語境下的「打工人」指的是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技術勞動的人。在微博上,不管是真正的流水線工人,格子間白領,還是創業者、自由職業者,都紛紛開始以「打工人」自居。

一場工薪階級的集體情感宣洩

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打工」一詞從香港傳入中國內地。「打」 是「做」的一種表現形式,「打工」一詞本身帶有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的含義。

「打工人」一詞走紅網絡其實早有端倪。2016年,一則對於電瓶車盜竊案的視頻報道中,廣西南寧的周某在被捕後說出的「打工是不可能的,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一語迅速走紅網絡,被網友廣泛使用並傳播,周某甚至被網友冠上「當代網友精神領袖」、「竊・格瓦拉」等稱號。此外,「搬磚」等網絡迷因也包含了和「打工人」類似的概念。

有網友認為「打工人」在2020年爆紅並非出於偶然,而帶有歷史的必然性:在疫情的打擊下,「中國從春季迎來了近年最龐大的一波企業倒閉潮和工人失業潮」,同期還誕生了「最苦應屆畢業生」等詞條。該網友認為這一局面恰和馬克思的話相對應:「以前的中間等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里來了。」

因此,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工人階級」這個勞作方式和自我認知,都不斷被改變和異化的群體開始重新關注和審視自己。這種自嘲的背後是現實問題的凸顯——階級的固化和社會流動性的喪失。

中國青年報評論也將這場潮流歸結為「工薪階層醖釀已久的一次集體情緒宣洩」。在這種宣洩中,既有對當下境況的不滿,也有相伴相生的自我激勵與自我解嘲。貼文同樣指出,「打工人」走紅是值得警惕的社會信號,應當對「打工人」面臨的職業困境給予足夠的關注與幫助,而非只是高喊口號。

新京報對於「打工人」困境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挖掘,指出由「越努力,越幸運」到「在地怨為打工人」的轉向主要有兩方面的社會因素。一方面,通過工作實現階級上升的概率越來越小,大部分人面臨著「直線下滑式」的職場命運,即便日日過著「996」的職場生活,在35歲獲得的「福報」也有可能是失業下崗。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難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在豆瓣「說服自己上班的理由」話題之下,「不用自己繳納社保」「帶薪休產假」等實際的謀生需求,而非職業價值,成為了年輕人工作的理由。

正因如此,「打工人」這一直擊本質的概念才獲得了各行各業網友的集體共鳴。

也有媒體認為「打工人」一詞為勞動者們提供了正面的情感支持。澎湃新聞公眾號「懂點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打工人」一詞進行解讀。貼文指出,「打工人」一詞為勞動者們提供了「群體歸屬感」,人們通過網絡平台的相互喊話獲得了情感共鳴;另一方面,「打工人」的自嘲式幽默,構成了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此外,與喪文化和不同,「打工人」一詞包含的正面積極底色是勞動者們進行自我鼓勵的體現,這也促使人們向著所期盼的目標前進。

平等還是解構?

有人認為「打工人」一詞雖然包含調侃和自嘲的意味,但總體來說是一種積極的社會現象。例如有評論認為「打工人」的廣泛傳播反映了大眾平等職業觀念的養成,以往的職業鄙視鏈正在消解。

如上文所言,不管是社交平台上「打工人」表情包的流行,還是網友曬出的打工宣言,作為一種群體行為,都折射出年輕人一種新的共識:「無論行業光鮮與否、收入待遇如何,不管你是企業精英還是普通工人,大家其實都用處於同一個階層,職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

傳統觀念中,只有從事底層體力工作的勞動者,如工地搬磚工,水泥匠等才被稱為「打工人」,往此類工作往往低收入、不穩定,而在辦公室從事文職工作的則被稱為「白領」,稱呼的劃分映射了一條把職業劃分為三六九等的鄙視鏈。而如今,不論什麼職業、工資幾何,大家都是「打工人」,象徵著這種職業偏見正在逐漸消散。

也有人對這一網絡熱詞表示了擔憂。有知乎網友提出,有人利用這一熱詞進行營銷,企圖用娛樂性的方式解構掉這一議題的嚴肅性。

流量明星與奢侈品牌用「打工人」進行「偽自嘲」就是這一觀點的例證。10月27日,豪華汽車品版寶馬在微博發出一張照片:夜景和霓虹燈交織襯托下,一輛紅色跑車停在路邊。配上的文案是:「我已經加滿油了,你呢?打工人。」

網友對這波營銷並不買賬,紛紛在留言里表達不滿,如:「自己也是打工人,還嘲諷別人。一個賣車的貨郎,這麼有優越感的嗎?」此後為了平息輿論,寶馬不得不通過微博的編輯功能將博文中「打工人」三個字刪掉。

當紅男團成員周震南曾於10月24日在微博文案寫「打工人周震南の社畜日常」,翌日就被爆出父母曾於2016年因挪用幾百戶業主的維修基金費,拖欠銀行上億元,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而周震南本人卻用著最新款的手機、放6萬元的LV品牌風箏。此事在豆瓣和微博等平台引發網友眾嘲,有豆瓣網友通過計算指出:「周震南他爸媽欠的錢需要打工人打8900年的工」。

你如何看待這一熱詞,你是「打工人」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杜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