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刷臉時代:淘寶上兩元就能買到千張人臉照,大數據時代下私隱安全該如何破局?

收集人臉信息的渠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當中有哪些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細節?

2018年4月22日,中國福州的海峽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第一次數碼中國峰會期間,顯示器上的臉部識別系統。

2018年4月22日,中國福州的海峽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第一次數碼中國峰會期間,顯示器上的臉部識別系統。攝: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10-29 發起

收集人臉信息的渠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當中有哪些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細節?

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焦慮從何而來?你會如何保護自己的人臉信息?

在「刷臉」時代,有人圖方便也有人抗拒使用識別技術,你如何看待他們的選擇?

通過眼睛中植入的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特殊晶片,人們可以立即獲取視野範圍內的陌生人的生活信息。

這是2016年紅極一時的科幻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中的場景。當時的觀眾可能沒有想到,4年後,「刷臉」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無孔不入,結賬時「刷臉支付」、回家時「刷臉開門」、手機「刷臉解鎖」,2020年已經步入「刷臉時代」。

10月26日,央視網經濟頻道的一則報導指出人臉識別存在的安全隱患,例如在今年的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中,嫌疑人利用「AI換臉」技術騙過人臉識別實施犯罪。經過測試,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成本不高的面具可代替人臉解鎖手機,成功率高達3成。與此同時,記者還發現,在網絡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人民幣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不到10元可以買到5000多張人臉照片。這一報導引發網友擔憂,我們的人臉隱私是如何被竊取利用的?人臉識別技術真的安全嗎?

人臉如何成為一門「生意」?

當央視記者詢問售賣人臉照片的平台客服,有關圖片是否涉及版權時,客服表示否認,但無法提供任何可以證明照片版權的材料。那麼售賣人臉信息的黑產生意是如何獲取這些隱私信息的呢?

在知乎問題「個人隱私是否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逐漸消失以至不存在?」下,有網友指出,大數據時代,隱私問題有六點獨特之處:一是極其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第二點,你幾乎無法追回隱私;第三點,個人很難在無孔不入的非法侵犯面前保守隱私;第四點,在個體方面嚴重的認知偏差;第五點,個人無處可逃;最後,隱私很難被恰當定價。

在人臉隱私方面,這六點同樣適用。

如果不是從事與隱私相關職業,大部分人都對自己臉部信息被採集的過程和用途都一無所知,即便發現自己的人臉照片被盜用,也難以溯源找到求償對象,遑論維權。

有網友將人臉信息的黑產鏈條概括為「下游黑客盜信息,中游黑客賣工具,上游黑客釣大魚。」

其中「下游」是指收集人臉信息的渠道。這些渠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同時又容易被忽視。例如,朋友圈一些測「面相」、測「顏值」的小程序往往需要測試者上傳自己的正面照片,以一款名為「超准AI智能」的小程序為例,上傳照片即可獲取一份含有打分的面相報告,據小程序上的統計數據,做過該測試的已經有近百萬人。

此外,一些app下載時的用戶協議會要求「讀取本地內存」的權限,如果用戶手機相冊中存儲了身份證的掃描版本,或者有人臉識別的記錄,就有被讀取並且盜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也是黑產的一部分「貨源」。在微博,Instagram等公開社交平台上傳的日常生活照,車票照片等都有被盜取利用的可能。

人臉識別引發安全焦慮

自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有關其安全性的負面報導和爭議就從未停歇。

近日發佈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中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去年9月,北京青年報就曾報導,網絡商城中有商家在公開售賣「人臉數據」,數量達17萬條。這些「人臉數據」涵蓋2000人的肖像,每個人約有50到100張照片。記者輾轉聯繫肖像被售賣的當事人,兩位受訪者均表示對自己的照片被採集出售的情況一無所知。

今年10月,新浪科技曾報導「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同時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照片可能被不法分子進行活化,被用作辦理網貸或實施詐騙。

此類報道層出不窮,民眾的安全焦慮也隨之而來。

據新華網報導,在2019年10月28日,由於動物園將原本的驗證指紋入院政策改為採用人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案由就是人臉識別。該案成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

今年4月,出於疫情防控的安排,江蘇常州的多個社區居民被要求安裝「人臉識別」小程序,必須上傳人臉照片,錄入家庭住址、手機號碼和身份證號碼,才能通過驗證進入小區,這一舉措受到涉事業主的反對和抗議。

《光明日報》指出,作為一種隱私信息採集,人臉信息的敏感性很高。「信息的不透明、不對稱加劇了被採集者的安全焦慮。一些社區給出的業主和租戶不同的選擇權利和餘地,也不免讓人產生歧視性待遇的聯想。」

安全焦慮如何破局?

有網友指出這樣的安全焦慮不無道理,人臉信息被採集盜取利用的難度很低,但對於被盜取者而言,維權成本卻十分高昂。

該網友認為,現有的環境下,這個問題幾乎是無解的,只能期待未來國家監管部門入場,對商業應用上個人信息濫用的行為進行嚴懲,任何公開或私下收集個人信息,並將這些信息互相掛鈎的行為,都應當受到公安或其他公共安全相關部委的入駐調查,才能從源頭切斷這一條黑色產業鏈。

光明時評也指出,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的立法監督宣傳工作要跟上。「技術的發展沒有邊界,但技術的使用應有邊界,這個邊界應該及早確立下來。」

除此之外,個體的隱私意識也至關重要。光明時評同時指出:「網絡時代,公眾應有相應自我防範意識,認真閱讀隱私條款,發現可疑條款或條款晦澀難懂的情況,應當拒絕使用該應用,在個人信息侵權事件發生後,應當及時循相關程序主張權利,向政府有關部門舉報。」

紅星新聞曾就人臉數據洩露對四川發現律師事務所的吳瑤律師進行了採訪,他表示,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減少在網上『爆照』的次數、避免照片角度和表情過度多元化等都不失為從源頭保護自身權益的良策。」

你如何看待「刷臉」時代?你會如何保護自己的人臉信息?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杜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