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香港通識科教材繼審核後多處刪改,你認為此舉是出於政治審查還是教學需要?

「本土」變「本地」、「內地司法干預」等字眼被刪除,你如何看這次教材修訂後的內容?

2020年8月19日,香港一間售賣教科書的書局,書架上排滿通識科教科書。

2020年8月19日,香港一間售賣教科書的書局,書架上排滿通識科教科書。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小二2020-08-19 發起

有人詬病近年社會運動的緣由是「教育出了問題」,你認為通識科的教學與社會事件和衝突有關聯嗎?

「本土」變「本地」;「港獨」、「內地司法干預」等字眼被刪除,你如何看這次教材修訂後的內容?

科目的內容在修訂後,對學術自由以及學生修讀該科目的影響有多大?

自去年反修例運動以來,香港中學文憑試課程的必修科「通識教育」一直站在風眼節點。該學科內容、考核題目,以致通識科教職員的言行舉動都足以牽動社會輿論,相關社會人士、大眾都就這門學科議論紛紛。

去年,教育局就通識科教材推出「專業諮詢計劃」,由局方閱覽課本教材後對出版社提供修訂意見。17日,有6間出版社在網上公開內容修訂內容供教師查閱。當中,多本教科書的「今日香港」的單元修訂版因刪去多個與香港法治結構、社會運動議題相關的內容及字眼,引發外界熱議。

「專業諮詢」後政治相關議題及字眼被刪

通識科教科書的「今日香港」單元主要討論有關香港政制、法治、政治參與等議題及基本知識,例如權力結構、立法會組別和界別的構成、《基本法》條文等,再加一引述相關議題及正反雙方的理據。課程又着重𨤳清各種如「身分認同與政治參與」、本港政治體制「三權分立」、以及「公民抗命」、「以法達義」等理念詞語。

但多間出版社經過教育局檢閱後,在議題內容、概念詞語、以及附加資料上均有作出不同程度的修改。當中包括雅集出版社《新高中通識教育系列》(下稱雅集)、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新視野通識教育》(下稱教圖)、及齡記出版社的《高中新思維通識》(下稱齡記)。

書中修訂內容大多為對法治結構和社會事件的意見論述。就「三權分立」的概念,雅集刪除了「社會普遍認為香港實行三權分立」、「三權互相制衡,以防其中一方權力過大」的內容。教圖的原版內文指「港英政府多年來實踐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及概念」,修訂後改為「《基本法》以法律形式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三者發揮互相制衡的作用」。

另外,出版社也刪去不少具爭議的議題。雅集刪除了「公民抗命」的資料回應內容、《基本法》23條的爭議;教圖則於「公民抗命」課題中,加入參與者違法後須承擔法律刑責的內容,並刪除資料中「連儂牆」的相片,以及寫上「光復社區,滾出香港」等字眼的漫畫。

至於齡記刪除的內容,分別有對警方執法侵犯人權、人大釋法、一地兩檢破壞法治等批評。另外,「有評論便指本港近年的遊行示威行為日益激烈,不時釀成警民衝突,原因之一在於政府未有回應市民在經濟、政治、民生等層面的訴求」的評論亦被刪去,反倒強調市民須履行守法義務。

除課程內容被刪改外,教科書上的詞語以及字句都遭到審核,例如將「本土」一詞更改為「本地」、刪去「本土民主前線」及「香港眾志」等部分政治組織的名字;「港獨」情緒、「內地司法干預」、「箝制言論自由」、「人權狀況欠佳」等字句亦相繼被刪除。

各界回應

針對通識科教材條訂事件,今日(19日),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發出聲明稿,批評教育局提供意見的範疇「已有政治審查之嫌」。教協又指從修訂結果難以看到任何與課程宗旨與目標相關的原因,而教育局並未有公布修訂內容的解說,認為只會令教材出現更多自我審查,嚴重損害通識教育科課程宗旨與目標的實踐。

教協副會長田方澤亦認為,內容修改及刪除後側重於親建制觀點,相信當中涉及政治因素 。他指出,「三權分立」為政府權力分配原則,鋪陳有關概念與觀點並無不妥,而資料是陳述事實和主流社會看法,形容取消相關部份「奇怪」 。他擔心在政治氣氛影響下,敏感社會議題及負面批判成為忌諱,又指若出版社只跟隨政府既定立場,會導致思考和討論空間收窄,違背通識科注重多元化的理念。

教育局同晚則反駁教協有關言論。發言人解釋,專業諮詢服務由去年的社會事件而引發,有社會人士憂慮教材會誤導學生,甚至散播仇恨和偏見。因此,教育局為通識教材提供專業意見,又稱出版商自願接受專業諮詢「旨在去蕪存菁,避免誇張失實或誤導的可能性」,認為教協將專業諮詢指為「政治審查」,「實屬無中生有,搬弄是非,刻意抹黑」,又指是將教育專業工作政治化,「予以強烈譴責」。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同樣認為,由過去一年社會運動可見,學生法治意識比較薄弱,而過去教科書提及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等理念影響部分學生,甚至老師的價值觀。他認為此次修訂是除去課本有引導性、偏頗的例子,可以避免學生先入為主。

屢成風眼節點的通識科

自反修例運動以降,通識教育科一直成為不同政見人士的輿論焦點。今年4月,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曾去信教育局,指香港中文大學通識課程考試內容偏頗,教師在教授課程中誤導學生以致產生負面風氣,促成本土恐怖主義的冒起。

通識教育也常常受到中國官媒批評。去年8月,央視新聞主播剛強曾稱相關教材由「佔中」分子編寫,煽動抗爭。《人民日報》也曾稱教材不審核,有錯誤和偏見。 《文匯報》去年亦批評幾間出版社的通識教材是「毒教材」和「『黃』衣毒藥」。

今年5月,特首林鄭月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曾表示,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她稱將於今年內向大家交代如何處理通識教育科。6月底,教育局表示在2017年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將將於下半年提交報告。當時有消息,小組建議維持通識科為高中必修科,但課程內容需要修改,而其中「今日香港」單元中的「身分和身分認同」與「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將是課程檢討重點。

通識科在教什麼?

通識教育科是香港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課程宗旨希望透過多角度思考當代議題,令學生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着重學生運用資料、邏輯思考,以及對不同角度和論點的闡述能力。

考評局就科目試卷的評核多次公開指出,科目考試的考核着重學生在不同角度及運用概念闡述論點,透過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研究」,以及公開考試中理解及回應資料、處理及分析數據評核學生。

隨着香港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通識科自2009年成為高中必修科。從2012年開始,通識科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的四大必考科目之一。

通識教育接二連三受到評擊,你對香港的通識教育的未來樂觀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黎愷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