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網文指責中國乳業巨頭蒙牛、伊利「六宗罪」,再掀乳業標準風暴,你如何看?

蒙牛伊利數十年的發展,經歷過不同的醜聞與成功,你對這兩家大企業最深印象是什麼?

2017年1月6日,蒙牛牛奶在北京的一家雜貨店內出售。

2017年1月6日,蒙牛牛奶在北京的一家雜貨店內出售。圖: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7-20 發起

蒙牛伊利數十年的發展,經歷過不同的醜聞與成功,你對這兩家大企業最深印象是什麼?

繼「三聚氰胺事件」後,蒙牛、伊利再面臨控訴,你認為這是空穴來風還是真有其事?

有網友認為事情可對推動中國乳業的整頓,但另一方面又再次令人民對企業的信任度降低,你如何看事情所帶來的影響?

日前,內地網絡流傳一篇由題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的文章,以對中國內地奶業巨頭蒙牛、伊利提出「六大控訴」,引來網友熱議。

文章先道出內地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數十年的發展史,指出他們領頭於牛奶中添加各種化學物質,例如脂肪粉、乳清粉、三聚氰胺等,使之成為各大奶製品企業默認的潛規則。作者又稱這兩家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推動更改國家乳業標準,降低奶製品的質量要求;且指控他們生產環境衛生惡劣、蓄意提升奶粉價格以及壓榨奶農等問題。作者斥責兩公司「對中國的壞處絕對大於好處,導致中國奶業「從源頭到終端都徹底腐爛」。

此文一出,隨即引起網民關注,一度令蒙牛、伊利登上微博熱搜榜。其後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發布聲明,指責文章詆毀蒙牛和伊利,造謠企業擺佈、左右國家標準的制定,嚴重損害、沾污國家標準的權威性,引發消費者對國產乳品質量和安全的懷疑和恐慌,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

聲明還指文章「罔顧事實,刻意杜撰,用心險惡,不僅對蒙牛、伊利造成了不良影響和傷害,對中國乳業也是極大的傷害和抹黑」。該協會要求國家有關部門立即刪除該文章、取消該微信號,又責承作者公開承認錯誤,並向伊利、蒙牛及中國乳製品行業道歉。

隨後文章作者王小七再度發文回應,反斥「他們不解決問題,只想讓提出問題的人閉嘴。這種不要臉的作風簡直與兩年前如出一轍。」18日,王小七於其微信公眾號發出求助訊息,指被帶到上海閔行區華漕派出所,請求可幫忙的律師趕往。

蒙牛伊利的發展

中國奶業兩大巨頭蒙牛和伊利在數十年的發展中,各自經歷過不同的醜聞與成功。

蒙牛自2008年陷入「三聚氰胺事件」後,負面新聞隨即不斷曝光,當中包括2009年,國家質檢總局要求蒙牛停止向其金牌產品「特侖蘇」牛奶,加入一種名為造骨牛奶蛋白(OMP)的物質;2011年,陝西榆林有251名小學生在飲用蒙牛學生奶後集體不適,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同年,廣東省工商局抽檢,蒙牛「隨變」榛子巧克力雪糕被驗出菌群總數、大腸菌群不合格;另外,該公司位於西川眉山工廠某一批次的產品,被內地質檢總局驗出致癌物黃麴黴毒素M1大幅超標140%等。

不過,據新華網報導,自2016年至今,蒙牛完成了以SAP(全稱System Application and Products,為全球企業管理軟體與解決方案的系統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化架構,構建起「蒙牛雲」,通過實現經營創新、管理創新、研發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創新,探索出一條以創新驅動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報導又指近年來,蒙牛積極探索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資金、技術等一系列手段幫助農牧民提升養殖及收入水平,同時穩固奶源供給。

而伊利在2008年同樣捲入「三聚氰胺事件」。此外,2018年3月,微信公眾號「光祥財經」的作者鄒光祥因披露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被帶走調查,兩天後被內蒙古警方跨省逮捕。與此同時,曾任中國官媒《時代週報》的記者劉成昆,因在個人公眾號上連載小說《出烏蘭記》,被指影射伊利集團領導層,於幾天後被捕。

同年10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分別判處鄒光祥和劉成昆1年和8個月刑期。此事引起無國界記者組織注意,敦促中國當局釋放兩名記者,並對中國當局的恐怖政策予以譴責。

去年12月,伊利連續第三年獲得聯合國全球契約頒發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019企業最佳實踐獎」,同時更被授予「企業社會責任公益典範」稱號。不過今年4月,伊利則曾被網友投訴其純牛奶裡面有蟲,被質疑食品安全監管不利。

指控是否真有其事?

針對此次掀起熱議的「六大罪狀」真偽性,有網友嘗試羅列事實來佐證相關指控,另外騰訊網亦有針對「罪狀」進行相關報導梳理。以下是指控中比較具爭議性的部分:

  • 罪狀一:2005至2008年間,在伊利蒙牛的推動下,國家啟動「禁鮮令」,令低溫鮮奶的外包裝上不能再使用「鮮牛奶」等名稱。

第一財經日報於2009年刊出的《禁鮮令預報基本解除 新《乳標》仍有缺憾》和2006年商務周刊《乳業禁鮮令:烽火戲諸侯》兩文佐證伊利和蒙牛推動了「禁鮮令」。但騰訊網則指,雖然「禁鮮令」是真實存在,但稱此令並非兩公司「坑害競爭對手的陰謀」,而是國家製定食品標籤指南時要求標籤正規化的合理要求。最終有關「禁鮮令」因為觸及了地方奶企的利益 ,目前已被取消。

  • 罪狀二:蒙牛伊利利用「三聚氰胺事件」,降低了奶製品質量。

有網友列出南方日報、聯商網和第一財經日報的報導文章作說明。騰訊網亦承認,國家乳業標準過低引發爭議是真實事件,而當中也涉及兩公司的利益訴求。不過,文章認為相關的標準決策是由衛生、農業等國家主管部門決定,「怪到兩公司頭上則有失公允」。

  • 罪狀三:蒙牛爆出質量問題,微博禁止評論。

在原作者的文章中,其援引了2012年一網友披露蒙牛冰淇淋代加工廠環境惡劣問題的文章,其後蒙牛亦有在微博作出道歉。不過針對作者所指蒙牛微博禁止評論一事,則未有實質證據。但騰訊網認為,此事已是2012年發生,並不能評判8年後的蒙牛產品是否存在質量問題。

中國網友對「六宗罪」評價兩極

對於蒙牛、伊利經「三聚氰胺事件」後再度備受廣泛批評,有網友質疑文章是對兩公司的抹黑。其認為文章指的「平價奶越來越沒有奶味」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感覺,缺少一個客觀的判斷標準。

其次,文章引用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的觀點:不降標準,牛奶就要被倒掉。網友指出牛奶不倒就要加各種化學物質,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而降標準可能是個好的解決方案」。最後,針對蒙牛CEO說的,把最好的產品投放到香港和新加坡市場,被很多人都理解成蒙牛「雙重標準」,此網友認為不應該這樣理解,可能蒙牛最好的產品也投放在國內市場,出口的也是一樣的產品。

網友「明德先生」也有類似的評價。他發現一些事實並非如王小七所寫,例如指出常溫奶的發展並非歧路,而是歷史必然;蒙牛伊利操控多部門修改國家標準,與事實不符,因制定「禁鮮令」的是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等。最後網友認為作者應以客觀的立場評判,而非靠著煽動性的語言,巧妙地誘導讀者,咬住歷史舊賬不放,無視今天乳業標準已顯著提升的事實,將其一擊打死。

另有網友表示,從好的角度看,這件事至少可以再次引起全國人民以及官方對中國乳製品行業的注意,從而對於整個行業的整頓,以及規範化起到推動作用。但從壞的方面想,「那肯定就是對該行業企業的信任度再次降低,尤其是涉及到嬰幼兒,人們肯定是更加惶恐」。

而對於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的嚴詞聲明,有網民指摘這是一頓「扣帽子加威脅」。其認為既然有人質疑,而當質疑相當有力時,伊利、蒙牛作為絕對的知情者,不應整個「乳協」來壓人。如果事實不是如作者王小七所言,那就請兩家企業逐一反駁,而不是隨意動用公權力。

蒙牛伊利數十年的發展,經歷過不同的醜聞與成功,你對這兩家大企業最深印象是什麼?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陳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