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紐時》部分業務撤出香港:在國安法實施下,中美媒體戰的火屑會否燒到香港?

你怎麼看待香港作為亞洲新聞中心的前景?

《紐約時報》中文網。

《紐約時報》中文網。攝:Jaap Arrien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7-16 發起

國際媒體為何青睞香港,讓香港屢屢成為區域性的新聞總部?

你如何看待《紐約時報》記者在港工作簽證被拒?背後涉及何種因素嗎?

《國安法》的實施會否為境外媒體帶來寒蟬效應?你怎麼看待香港作為亞洲新聞中心的前景?

14日,《紐約時報》宣布,明年將把香港辦公室的數字新聞業務遷至韓國首爾,該業務團隊的人數約占香港員工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報導更表示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為新聞機構帶來眾多不確定性,令一眾境外媒體擔心日後在港將遭到內地對待新聞媒體的方式,故決定在亞洲區另覓新基地,以做好應變準備。

《紐時》香港辦公室除了報導亞洲區新聞外,現已發展成與紐約、倫敦總部輪班工作的重要分支,其國際版的印刷團隊也同有駐紮香港。據《紐時》領導人發出的備忘錄顯示,公司在將來有意維持、甚至擴大對香港轉型的報導;而記者團隊、市場營銷與廣告等部門目前將繼續留在香港。

另在今日,《紐報》證實香港入境處上週拒批該報資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的工作簽證續期,但並未有交代原因;《紐報》指出這是以往在中國內地才會發生的事情。

儲百亮為該報資深中國新聞記者,一向致力於報導中國新疆再教育營的人權打壓問題,近期則集中處理中國政府處理疫情不力等報導。今年5月,儲百亮已因無法更新工作簽證而離開北京。

《國安法》下境外媒體亦自危

在《紐約時報》宣布轉移部分業務之後,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知情人員亦於15日透露,公司正在考慮重新編配駐港人手。而其他在港設有辦公室的國際媒體如CNN、《金融時報》、彭博社等則未有公布進一步調整計畫。

昨日(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就《紐時》搬遷業務的決定回應,對「外國媒體內部安排」不做評論,但強調在《國安法》實施下,「廣大香港市民、包括外國媒體在內的外國在港機構和人員依法享有的各項權益不受任何影響。」另據《華盛頓郵報》報導,港府發言人拒絕評論《紐時》撤走人員的舉動,但指香港法律保障新聞自由,也稱香港仍是地區媒體中心。

然而,特首林鄭月娥此前被問到《國安法》下如何保障新聞自由時,曾表示只有在外國記者會和所有記者在不觸犯該法律的情況下,其才能做出保證。據《國安法》第五十四條指出,駐港國安署、外交部駐港公署及香港政府會採取「必要措施」,對駐港外國和境外的新聞機構進行管理和服務。

在儲百亮續簽證被拒的消息傳開後,位於美國的「保護記者委員會」批評港府此舉違反新聞自由的承諾,敦促移民局撤回該項決定。

但事實上,這也不是香港政府首次下「逐客令」。2018年8月,香港外國記者協會邀請獨立派人士、民族黨創始人陳浩天來港演講,遭北京及港府方面反對。在緊接的10月,時任該活動主要發言人、香港外國記者協會前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被港府拒絕續簽工作簽證,成為首個被港府驅逐的新聞工作者。

今年6月中,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一項針對其新聞機構會員的調查顯示,95%受訪機構回應稱「擔憂」《國安法》對自身新聞機構的影響,80%則認為該法實施將「損害」公司在香港的運營,有55%公司會考慮將數據業務遷出,而首選地為台北,其次為新加坡。另有約60%的公司擔憂此舉造成香港人才流失。

哪個亞洲區「新聞根據地」最受青睞?

在《紐時》上述報導中指出,香港以其「對外國公司的開放、與中國大陸的臨近以及自由媒體的悠久傳統」曾吸引眾多國際媒體駐紮,而香港更被認為是中國新聞自由最後的「避風港」——記者不需要特別的媒體簽證就可以在港進行新聞工作;如新聞機構要開設在港辦事處,只需要按公司條例成立有限公司,並辦理商業登記即可。

資料顯示,早在1980年《紐時》國際版就通過衛星傳輸來到香港,在2005年正式成立香港辦事處,目前擁有約80名員工。《華爾街日報》、CNN同在上世紀進入香港市場,隨後紛紛將區域總部設在香港;截至1997年中期,海外駐港媒體機構已有約173家。

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登上國際版面,更吸引了大量境外媒體來港採訪。不過,隨着近年香港言論空間的收緊,國際新聞機構開始另覓新地。2017年,「無國界記者」就因擔憂香港新聞自由情況惡化,選擇在台灣設立首個亞洲總部。2018年11月,「德國之聲」亞洲辦公室亦落戶台北。

面對《國安法》實施、《紐時》亦公布將遷移業務離港,美國之音首爾分社社長Willian Gallo 15日在推特上評論,認為香港作為區域性國際媒體中心的地位即將終止。路透社編輯Gerry Doyle 同有轉發此條推特,並比較業務落戶東京、台北和新加坡的優劣,其更調侃若選擇台北,「會讓中國政府氣炸」。

一早打響的中美媒體戰

今年2月,《華爾街日報》刊登一則題為《中國是真正的東亞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評論文章,受到部分華人及中國官方批評 ,不過該報拒絕就報導道歉。之後,特朗普政府又將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五家中國官方媒體列為「外國使團」,稱這些機構已被中國政府有效控制,將視作中國政府職能部門處理,須遵守外交規定。

翌日,中方隨即吊銷三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的記者證。3月17日,中國外交部再發聲明,要求《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十天內交還記者證,並將香港、澳門與內地共同列為禁止其從事記者工作的地區。不過據港媒報導,由於外國駐港記者簽證由香港入境局單獨審批,有關記者在港並未受到實際限制。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表示,北京驅逐美媒駐華記者,已讓美國媒體在香港的運作受到影響,估計未來外媒會有更大規模撤出香港的行動。至於外界擔憂港區實施《國安法》將打壓新聞自由,他舉例稱,《紐時》曾揭發中共領導人財產問題已可被視為「國家機密」,根據《國安法》即犯「顛覆國家政權罪」。「無國界記者」組織也表示,《國安法》的實施是中國向其所追求的「世界媒體新秩序」跨出的關鍵一步。

你怎麼看待香港作為亞洲新聞中心的前景?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殷木子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