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台灣擬就自費醫材收費設上限,由政府管制價格是惠民做法還是阻礙醫患選擇權?

各醫院間自費醫材收費不一,背後反映的是醫院對設備品質的定位或是由患者需求引發的競爭?由政府出手管制市場定價能解決問題嗎?

2015年6月4日台北市立醫院,醫務人員在演習期間將模擬病人送至隔離病房。

2015年6月4日台北市立醫院,醫務人員在演習期間將模擬病人送至隔離病房。 攝:Pichi Chuang/Reuters/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0-06-17 發起

有論者認為政府對醫療器材收費「要求平等」,會對醫材研發或改良者不公平,你如何看?

各醫院間自費醫材收費不一,背後反映的是醫院對設備品質的定位或是由患者需求引發的競爭?由政府出手管制市場定價能解決問題嗎?

昂貴醫材差價過大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你主張從什麽角度改革台灣健保制度呢?

為了避免同種特殊醫療材料在業界及醫院定價差距過大,使民眾難以適從,6月8日,台灣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宣布,表示將對包含人工水晶體、心臟瓣膜、人工心律調節器、人工髖關節等共8類計352項的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公告將於8月1日生效。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現行民眾自付差額特材的收費,是由院所依各縣市核定的收費標準自行定價,但因不同院所價格落差,同產品在不同院所也會有不同價錢,造成不公平,也有違全民健康保險法精神。

但是,台灣醫界對醫療器材收費政策的制定過程及内容均強烈反彈,部分人士更發起聯署呼籲還給民眾醫療選擇權;事件也在台灣社會引起討論和爭議。

醫界反彈與政界質疑

據《中國時報》報導,不少人指政策制定過程有違反程序正義。中華民國心臟協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過去一年半以來,學會與健保署討論的議題都是功能分類及核定費用,從沒有討論訂定差額自費上限。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劉瑞玲也表示,以自費人工水晶體為例,三焦點散光片的上限金額部分,當時專家並沒有達到一致的共識,認為上限金額的擬定應該先緩緩。而在這次特材差額上限結果出來後,醫師都認為自己的專業意見沒有被充分採納。

此外,在政策内容的部分,許多醫學界人士也表達出擔憂。

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認為,每一個特材研發出來都需經過FDA及歐盟認證,各有特色,並有相對應的功效,指政府如果「要求齊頭式平等」,對醫材研發或改良者不公平,「也會害了醫學發展」。他又強調政府要做的是去把關特材適合用在哪些狀況,跟民眾溝通,而不是去管自由經濟的價格統一。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則表示,藥可以自己買,醫材不行。她指現在有醫學中心會讓民眾自己買藥,但醫材像心導管一定要進到手術房才知道要用哪一種;另外又提到有人是實支實付保險,要求一定要用到最好的,可是訂定費用上限後,選擇就可能少了許多。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曹連誠認為,自費的東西就是自由機制,產品不好卻訂高價的東西,就一定銷不出去。而有好的特材不能用時,對醫院來說,會增加併發症和拉長住院天數;另對民眾而言,會減低滿意度和生活品質,最後只會要花費更多的醫療跟社會成本。

前立法委員林靜儀醫師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個國家存在的矛盾狀態」。其斥「專業的醫療發展必須齊頭平等,缺乏專業的倒是可以自由招搖撞騙」,表示許多「保健品」以部分科學或醫學資訊包裝,但因主管機關監管不足而導致讓民眾動輒花上千甚至上萬去購買;但現在專業的醫師想要提供健保無法給付的新藥品和特材,卻要被主管機關認為是「賣太貴」、「賺太多」。

除業界外,一些政治人物也紛紛表示反對。台灣基進立法委員陳柏惟在社交媒體上建議,市場應透明化,去除資訊不對等造成的 「市場失靈」,而不是強硬管制市場,讓市場死水化。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邱顯智認為,這個調整對於健保財務沒有任何幫助,不管醫價格多高,健保的負擔就是個固定數額。如果最終導致更多醫療院所退出健保,只會進一步衝擊健保的體質。

政府回應

對於有醫院認為此舉可能會壓縮到醫院的營收,進而影響到民眾就醫品質的問題,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曾表示,在制訂標準前均有與醫院進行討論,指出健保長年都在醫院營收及民眾權益中進行權衡,此新制希望可以讓醫院間的競爭是朝向品質競爭。

6月11日12日,健保署更於分別推出懶人包,詳細說明政策。懶人包指,健保給付的醫材,政府有責任確保同功能、同效果的產品價格不能落差太大,因此才落實健保第45條,針對不同功能產品訂定不同的差額負擔上限。而上限金額的訂定是參考醫院採購價、市場販售價、國際價格,今年5月的特材共擬會議與代表達成共識,以醫院採購價加計20%訂定費用。

總統蔡英文則於12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她請行政院長蘇貞昌再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就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她表示,「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溝通。政策規劃會影響很多人,正式實施前,政府團隊歡迎各界的建議,把方案調整到最好。」

後至13日,陳時中與薛瑞元集各界代表召開會議,就疑慮進行溝通。會後,陳時中表示原訂於8月實施的政策暫緩,指政府將優先處理不合理的特材價格,並請健保署就現行醫材功能類別進行更細緻的分類分層。

而針對一連串爭議風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受聯合報訪問時表示,「沒想到一個好的政策會引來風波」,表示「錯在沒做好溝通」,並自責說「是我失職」。李伯璋表示,醫界的辛苦,大家都看得到,支付點數不足及不公的問題持續存在,他計畫針對特殊項目給付加強點值。例如傳統開胸手術後格外需要照顧,但術後照顧給付若比照一般病床,無法凸顯術後照顧的重要,他承諾將調整讓支付點數貼近臨床。

不過,台灣健保制度改革的議題並未就此終結。在疫情趨緩後,陳時中拋出任內將推動健保費調漲,以解決健保財務赤字危機。其他的健保改革議題,也或許會在後疫情時代一一成為政府的工作目標和社會的討論焦點。

昂貴醫材差價過大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你主張從什麽角度改革台灣健保制度呢?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林東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