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歐美國家對「口罩防疫」態度反轉,開始呼籲全民戴口罩,你如何看?

疫情日益嚴峻,「口罩防疫」終被提出,你認為此舉會是歐美疫情受控的一大關鍵嗎?

2020年3月22日,意大利拿坡里一個政府呼籲市民戴口罩的宣傳廣告。

2020年3月22日,意大利拿坡里一個政府呼籲市民戴口罩的宣傳廣告。攝:Carlo Hermann / 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4-02 發起

破除無用論、鼓勵全民戴口罩,部分歐美國家對「口罩防疫」的態度改變何以促成?

疫情日益嚴峻,「口罩防疫」終被提出,你認為此舉會是歐美疫情受控的一大關鍵嗎?

口罩問題一度成為東西方衝突焦點,到底是何種差異催生兩方態度割裂?

新冠疫情蔓延近四個月,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達93萬。4月1日晚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披露數據顯示,美國感染人數破20萬人,人數為全球第一;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亦破10萬大關,標誌着本次疫情主戰場正式由東亞向歐美轉移。

歐美多國「口罩防疫」態度現反轉

許多亞洲國家防控得當,疫情已呈現可控態勢,反觀歐美社會成為疫情暴風眼,多國出現確診人數爆發式增長,防控情況未見樂觀。這一背景下,歐美多國政府「牙關」終現鬆動,對佩戴口罩的引導政策開始轉向。

當中,捷克政府率先祭出相關政策。自3月18日起,政府實施強制性口罩法,要求民眾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科學界意見領袖Petr Ludwig發起「#Masks4All」運動,拍攝短片向全球發出呼籲。影片更邀請到衞生部長渥伊泰赫(Adam Vojtech)現身說法,建議「所有政府與部長都推行全民戴口罩,甚至戴自製的口罩。」

斯洛伐克、波黑、奧地利、斯洛文尼亞等其它中歐國家緊隨其後推出強制法令。其中,在3月21日舉行的斯洛伐克政府新內閣就職典禮上,總統恰普託娃(Zuzana Caputova)特意佩戴上與玫紅裙子色調一致的口罩,將時尚提升至「極致」,一度引起網絡熱話。

另據路透社報導,德國衞生部發言人漢諾·考茨(Hanno Kautz)曾在例行記者會上稱,當德國政府考慮放寬封鎖措施時,也許會考慮實施類似強制規定。事實上,德國東部地區的大學城鎮耶拿 (Jena)3月31日已宣布,一週後將強制全民戴口罩,成為首個作出這個決定的德國城市。

德國之聲則撰文,儘管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目前仍只建議病患和照顧者戴口罩,但政策有可能改變。該媒體援引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發言,稱基於新數據顯示,有兩成半的肺炎患者為無症狀患者,而其均可廣泛傳染病例,表示當局正在審視戴口罩的建議。

美國聯邦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Anthony Fauci)則對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表示,早先政府關於口罩的猶豫並非基於科學論據,而是基於像法國或者其他國家般出於口罩匱乏的事實;稱一旦美國擁有足夠的口罩,政府會嚴肅考慮把佩戴口罩的群體擴大化。

疫因口罩而起的東西方衝突頻發

疫情在東亞爆發初期,中、日、韓三國民眾迅速佩戴口罩以求自我防護,一度令之成為「硬通貨」。二月初,中國大陸口罩脱銷、「一片叫出十元標價」的情形仍歷歷在目,而韓國部分商店開啟「以口罩易物」行動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口罩防疫」觀念在東亞之盛行可見一斑。

不過,有關民眾對疫情作出的迅速反應卻並未獲得歐美認可,反引來相當規模的反對、指責與衝突,兩方態度一度割裂。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消息,3月17日,4名南安普頓大學中國留學生佩戴口罩外出購餐,在學校公寓附近遭遇當地青少年挑釁辱罵,雙方發生肢體衝突,1名中國留學生被毆打。儘管武力行為實屬極端,但海外東亞族裔人士因佩戴口罩招致辱罵、推搡等消息,在過去幾個月不絕於耳。

據環球網報導,3月8日,法國衞生總署署長在接受採訪時仍強調「要勤洗手,戴口罩並沒有用」,彼時法國確診病例已達613例。在比利時,從2月底的狂歡節,到3月6日的氣候變化遊行,各種人群聚集性活動並未取消,公共場合也無人戴口罩。德國衞生部、美國疾控中心與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部門均曾在不同場合公開宣稱「普通民眾戴口罩沒有意義」、「健康的人並不需要戴口罩」、「已經有症狀的人才需要戴口罩」。

事實上,儘管全球範圍內「口罩防疫」已出現「口碑反轉」苗頭,世衞組織卻仍未改變立場。據大陸媒體財新報導,世衞組織突發衞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瑞安(Mike Ryan)表示,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大量人口戴口罩會有任何潛在好處,但反而擔心許多人會因此放鬆警惕,忽略洗手等其它衞生措施。

透過口罩看東西方文化差異

口罩之爭在東西方輿論場喋喋不休,社會有評論指出此為文化差異導致。

據《紐約時報》報導,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學生日前開展了一項有關「口罩防疫」觀念的調查研究。團隊發現,歐洲人會將口罩與生理健康聯繫起來,幼時教育向歐洲人灌輸「口罩是重病以及醫囑時才需要戴的東西」等觀點;因此,多數當地受訪者表示認為戴口罩者「不正常」。而超過六成華人表示對歐洲人此觀念並無了解,或最近才有聽聞。

此外,在歐洲佩戴口罩或與法律相悖。據意大利《反恐法》,禁止在公共場所或向公眾開放的場所使用防護頭盔,或使用任何其他方式等讓人難以識別身份,違者可面臨一至兩年拘役與罰款。奧地利《反蒙面法》亦有類似條文,要求凡在公共場所的人,無合理理由便不能將面部遮住,違者將獲罰150歐元。

3月9日,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肆虐之下,仍有91%的法國人用貼面禮與關係親密的人打招呼。考慮到歐洲國家在各個場合,會施行較為親密的社交禮儀,口罩的存在帶來的不便則令歐洲人的抗拒變得可以理解。

端傳媒早前一篇解析東西方國家對口罩醫學判斷差異一文中更指出,「口罩問題」背後不單純是種族、文化問題,同時也是很多政治、社會考量。例如資源因素亦是各國政府及醫療機關做決定的考量之一。

作者提到在疫情擴及全球之際,不少歐美國家一早已面臨口罩荒,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作出決定時,背後的社會、經濟顧慮一定會比香港更多,但同時其指引會作為不少國家參照的指標。在這層面上言,如果科學上存在醫學不確定性時,「歐美醫療機關指示市民不必戴口罩的話,也是有讓人理解的地方」。

反觀東亞,踏入21世紀至今,民眾經已積累過多次與疫病正面對抗的經驗。在與SARS、禽流感、MERS及其它傳染性流感多次的「交手」中,東方社會亦已接受了戴口罩這一「低成本」的應對模式,並隨後將之發展成為約定俗成的民間規定。

在「後疫情」時期的亞洲,出於對公共衞生的維繫,口罩成為「清潔」與「個人衞生」的代表,如空氣質量未見好轉時,口罩被視作健康防護的必備品;至於需要與服務對象有親密接觸的職業人士,例如醫師、美容師等,也更習慣於以口罩體現對自己與他人健康的尊重。

口罩問題一度成為東西方衝突焦點,到底是何種差異催生兩方態度割裂?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王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