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香港區議會變天,這場創造歷史的選舉將如何改寫本城的政治權力版圖?

反修例運動今次於「議會戰線」取得勝利,這將如何影響運動的未來走向?

2019年11月24日,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日,太古一個票站投票人數眾多。

2019年11月24日,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日,太古一個票站投票人數眾多。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小二2019-11-26 發起

社運氣氛影響下,有人說該屆區議會選舉是一場變相的「公投」,區選結果是否代表了社會中「沉默的大多數」對反修例運動的看法?

反修例運動今次於「議會戰線」取得勝利,這將如何影響運動的未來走向?

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落幕,民主派取得 452個民選議席中的388席,大勝只取得59席的建制派陣營。持續近半年、至今無退潮跡象的反修例運動使本屆區議會選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輿論普遍將該次選舉視為香港社會的一次民意公投、一次市民對近月的示威浪潮及香港政府的政治表態。

在持續緊張的社會氣氛下,政府曾表示如果投票日有干擾選舉的事件發生,將按照法例押後選舉。11月24日,區選終於在和平中舉行,全日沒有發生暴力衝突事件,香港迎來了數月以來第一個平靜的、沒有火光與催淚煙的週末。

社會運動效應影響下,民心思變

本屆區選是香港選舉歷史上參與度最高的一場選舉,創下了多項紀錄。共有超過294萬人投下選票,整體投票率高達71.2%,新增選民39萬人,其中18至35歲的年輕群組佔48%,均為主權移交以來最高。有學者形容對比2015年區選47.01%的投票率,今次區選投票率升勢如海嘯,說明市民在社會運動長時間發酵後,強烈希望運用投票權表達意見。

該次區選中,全港452個選區,每區都有超過一名候選人,競爭激烈,是回歸以來首次實現零區自動當選,而這個數字在2015年是68。18個區議會中,除離島區外,其餘17個都由民主派取得過半議席,打破了之前建制派掌握所有區議會的主導權的局面。民主黨取代民建聯,成為區議會第一大黨, 前者派出99人參選並取得了91個議席,而後者派出的181名候選人中只有21人當選。

該次選舉中也湧現了兩百餘名傳統泛民政黨以外的民主派人士,包括政治素人、前學運領袖及社運人士。他們成功挑戰了不少建制派的重量級人物。在荃灣榆景選區,來自社區組織荃民議政的劉卓裕首次參選,擊敗了尋求連任、身兼立法會議員職務的實政圓桌田北辰。

7名建制派「雙料議員」中共有6人落敗,包括在元朗721襲擊事件中備受爭議的激進建制派人物何君堯和上屆通過「超級區議會」途徑晉身立法會的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表示相信今屆選民是有目標地懲罰民建聯立法會雙料議員。

雖然民主派與建制派取得的議席數量比懸殊,接近85%:13%,但民主派陣營大勝的背後是區議會選舉的單議席單票制制度以及該種制度產生的「贏者全拿」效應。從票數上看,民主派總得票為 167 萬票、建制派總得票則是 120 萬票。在投票率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兩派的得票數都有上升,總體比例約 57%:41%,兩大陣營的得票「六四」比例未有明顯變化。

區議會選舉結果也將對下一任特首選舉產生影響。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中,區議員共有117個席位,而民主派在17個區議會中都獲得過半席位,將可能包攬117個席位。

各方反應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承認,今次區議會選舉結果是重大挫敗,她向支持者鞠躬致歉並表示已提出辭去黨主席一職,但被中委會拒絕。新民黨在今屆選舉中派出28人參選,全軍覆沒。黨主席葉劉淑儀在25日中午經過中環時,被大批在場聚集的市民包圍、指罵。下午的記者會上,葉劉淑儀表示不讚成新民黨在區選中失利等同亡黨,凡是民主選舉必然出現鐘擺效應,「沒有一個執政黨可以一直執政」。工聯會雙料議員麥美娟在此次選舉中落敗,她認為政府施政導致民怨累積是建制派失利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她也認為建制派候選人在選舉期間遭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民陣召集人岑子傑當選沙田瀝源區區議員,他表示,反修例運動的大氣候令區議會選舉變成了全民公投,選舉結果是香港人勝利,不是他的勝利。岑子杰說,民主派可以獲取過半票數已經證明「民意如山」,繼而希望林鄭月娥「把握這個機會,順應民意」,落實五大訴求。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5日早晨表示由衷感謝選民踴躍投票,「特區政府尊重這次選舉結果。我留意到坊間對結果有很多分析和解讀,不少指出結果反映市民對社會現狀及深層次問題的不滿。特區政府一定會虛心聆聽市民的意見,並認真反思」。

26日上午,林鄭會見傳媒,承認選舉結果表明了市民對政府施政的不滿,對於建制派在選舉中的挫敗,她目前並無收到中央要求其問責的指示。會上表示市民在過去數日體會到相對平靜、安全的環境,說明市民不希望亂局持續,不少人希望回到過去的正常生活。高投票率是因為市民不滿意政府止暴制亂的工作。

至於五大訴求,她表示政府已於九月回應。她特別提到,港府正研究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Independent Review Committee),以檢視香港社會深層次問題,港府在9月4日公布「四大行動」中已有一項「獨立檢討」計劃。

內地媒體大都選擇淡化本次選舉結果,強調香港社會回復秩序的重要性。內地官媒新華網和央視於25日發出的314字新聞稿中,對選舉結果及議席分配隻字不提,指「選舉當日,有亂港分子對愛國愛港候選人進行滋擾。止暴制亂、恢復秩序仍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環球時報》發表題為《風雨中的香港需要堅毅前行》的社評,指本次選舉雖由泛民取得多數席位,但泛民派和建制派的票數差距比席位差距小很多。文章還稱「西方勢力」和「香港激進勢力」試圖把這次選舉「搞成政治示威」,泛民这一次得到多數席位,並不意味著香港選民支持暴力示威,「對香港民意這一基本面的判斷不會錯」。

有微博網民在《環時》主編胡錫進的微博下表示不能認同他的觀點,熱門評論包括「你總有理由」,「老胡,就是因為內地像你這樣看問題的人太多,香港才會變成現在這樣,站得再高也不能忽視基層群眾的民意,大肆虛假宣傳蒙騙了內地人民」。也有網民表示香港已變成「反中基地」,香港問題成為了一場「鬥爭」。

香港區議會選舉話題並沒有登上近日的微博熱搜榜單,但根據關鍵詞檢索結果,仍有不少網民在關心選舉結果。有人對選舉結果表示震驚,認為中聯辦等統戰官員需要為工作失敗問責,國內媒體要傾聽真實的民意,停止自欺欺人。也有網民發現自己發佈的與區議會選舉結果相關的微博因「涉及香港敏感話題」而遭刪除。

香港這場地區選舉在當日也成為了國際各大主流媒體的頭條。國際社會普遍將這次選舉視為一次對示威活動的民意公投,選舉結果說明主流民意支持示威及民主派,向港府和北京傳遞出了清晰的訊息。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發表題為《香港不存在親北京的「沉默的大多數」(Hong Kong Doesn’t Have a Pro-China ‘Silent Majority’)》的評論文章,文中指出選舉結果是對政府的一次「羞辱性的斥責(humiliating rebuke)」,反擊了政府及建制陣營多月以來的敘事——絕大多數民眾已經厭倦了持續的示威活動,但他們因為害怕遭受攻擊而保持沉默,這次將用選票表達他們對社會秩序恢復正常運作的訴求。「這條從一開始就站不住腳的故事線,現在已完全崩塌(That story line, flimsy from the start, has now collapsed entirely)。」

對選舉公平性的質疑

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馮驊指本次選舉收到約7460宗投訴,主要涉及投票安排、選舉廣告及拉票活動等。有選民在投票時發現自己的身份證已被登記,選票將被視為重複投票,不獲計算。有網民拍到有競選團隊疑似用義載和「掌心雷」等方式引導長者投票。也有市民注意到多區票站有職員安排長者優先投票,質疑有關做法對其他年齡層選民不公平。

藝人陳小春曾於微博上載一張疑似在投票站內拍攝的選票照片,疑觸犯《選舉規例》中關於票站內不得拍照的法例。他於半小時後刪除照片,發文表示「反正我已盡了身為香港人的責任」。

多位建制派人士指投票當日有人在票站外重複排隊,製造隊伍長龍,導致長者及趕時間的選民被迫放棄投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在Facabook發文斥該種阻人投票的做法「卑鄙下流」。

選舉結果會如何影響反修例運動的未來走向?

區議會進行中時,理工大學內仍有數十人留守,校園內的環境、留守者的健康及心理狀況都不斷轉差。區選結束後,16名荃灣區議會勝選人發表了連署聲明,要求港府撤離包圍理工大學的警察,允許各方進入理大校園進行人道救助及回應落實五大訴求。25日下午,有一批民主派區議會當選者於尖東集會,聲援留守理大人士,5名民主派當選區議員進入理大會見留守者。

26日,24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發表聯署聲明,形容今次區選是變相公投,「量化了五大訴求的巨大民意」。民主派承諾之後在區議會和立法會兩級議會合作爭取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追究警暴,「開拓每一條戰線都是香港的未來」。

立法會議員區諾軒在Facebook發帖,希望新當選的民主派區議員理性看待選舉結果,能夠把握此次機會,未來四年踏實做好地區工作。

在投票日前,曾有輿論號召選民「投白票」,不讓泛民陣營取得社運效應帶來的政治利益,也藉此表達對這個制度的完全不信任。但隨後的輿論和最終的投票結果都有力回擊了此種「白票論」。有評論認為,該次區選結果將加強香港社運抗爭議會路線和街頭路線的結合,北京可能會在未來持續收緊政策。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 李瑞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