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在台港陸學生連儂牆衝突愈演愈烈,校方應如何處理爭端?

你怎麼看撕毀連儂牆貼紙的行為?文化衝擊下該如何進行異議表達?

台北公館連儂隧道。

台北公館連儂隧道。攝:Eason Lam/端傳媒

端小二2019-09-26 發起

你怎麼看撕毀連儂牆貼紙的行為?文化衝擊下該如何進行異議表達?

來自兩岸三地的學生衝突不斷,是什麼造成了這種隔閡?校方應如何處理這些衝突?

9月24日深夜,台灣文化大學校園的連儂牆遭部分在台陸生破壞,截至目前已是第三起,文化大學事件演變為肢體衝突後,在台港生和陸生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隨著香港反修例運動的持續進行,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加入到了這場風波的討論中,「連儂牆」便是其中一個用來發表己見的平台。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中,連儂牆也成為了抗議者粘貼標語訊息的載體。

台灣呼應並聲援香港的連儂牆最早出現於7月26日,由一群熱心網友在台北公館地下通道設立。屆時,由於活動並未經過申請,連儂牆設立兩小時後便遭市府新工處拆除。此後,在台北市議員邱威傑等十餘位不同黨派的市議員協調與聯席申請下,政府下批台北公館地下通道(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口)的使用權,期限為8月2日至9月10日。台北市議員們後將管理權交予在台港生組織「香港邊城青年」,該地下通道遂出現了台灣第一處合法的、供各界人士表達政見的正式且合法的連儂牆。

8月31日,根據中央通訊社報導,邊城青年發言人Dora表示,公館連儂牆的租借路權即將到期,且目前牆上已被民眾的留言便利貼全部覆蓋。因此,邊城青年選擇在31日,即五年前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否決港人爭取雙普選提案並提出831框架的日期,舉行連儂牆的「告別及傳承」儀式。「告別」指拆除公館地下的連儂牆材料,而「傳承」即將材料移交給全台有意成立連儂牆的單位,讓連儂牆「遍地開花」。據邊城青年公布,截止到8月31日,已有31個單位確定合作,範圍覆蓋台灣的中學、大學及博物館。

但連儂之花開得並不十分順利。9月13日,正值中秋假期,義守大學爆發了第一場校園陸港生衝突。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一位港生在自己的宿舍房門上用便利貼張貼了「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及反送中五大訴求文宣,陸生看見後不滿便強行撕下,雙方遂爆發口角衝突,港生指控陸生「潑水、掐脖子」。校方知情後安排二人18日晚前往派出所協調,後二人握手言和,同意要互相尊重,避免事情進一步擴大。

而幾乎同一時段,9月17日晚,東吳大學6位學生盡數撕毀港生合法獲准張貼的連儂牆文宣,只留下數張以簡體字辱罵香港反送中抗爭者的便利貼。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佈置該連儂牆的港生Jackson一經發現便向學校及時反饋,校方讓他自行調查監控錄像,但監控器只拍到了六雙腳。後經校方處理,六名學生都被找出,其中一位代表全體在Jackson要求下出面道歉。Jackson稱,破壞者因看到不喜歡的、侮辱國家的內容,於是將便利貼盡數撕毀。但他認為意見不同的便利貼正是連儂牆的意義,且連儂牆原意就是愈被打壓,貼得愈厲害,「撕一貼百,撕一貼千」。

一週後(9月24日),衝突延燒至文化大學。據上報報導,當晚,文大港生打造完連儂牆不久便遭陸生破壞,期間有一位港生遭從高處平台推下,直接引發雙方肢體衝突。事後雙方都被帶到警局錄口供。校方發表聲明,稱不希望政治敏感話題進入校園。學生會亦發表聲明稱學生會並未批准連儂牆使用,該處是否可以被徵用還需與校方進行溝通。但昨晚(25日)在台灣最大匿名交流平台《Dcard》上「撕一貼百」活動的號召下,文大學生開始陸續修復連儂牆。連儂牆很快出現了「共同守護言論自由」並印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小熊維尼的海報。它們隨即很快地被清除,而後再次陸續出現。

台灣連儂牆引發著港生與陸生的一次次矛盾。而連儂牆的理想作用似乎不僅如此。據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台灣學生聯合會、台中家商學生會及香港邊城青年聯合聲明稱,反修例不只是對民主自由的回應,更顯現了年輕世代共同的焦慮。面臨青年堅持的價值和社會集體決策不一致,遍地開花的連儂牆實際上營造的是社會對話的空間。因此在三次衝突中,校方均表示希望同學們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理性溝通、維護民主開放校風。

但呼籲與現實的鴻溝令一些學生惶恐不已。即便義大校方強調會按校規處理港陸生衝突,也會令學務處持續追蹤輔導,據蘋果日報報導,義大受害港生仍認為校方處理態度消極,似乎想息事寧人;義大港生現在人人自危。

而東吳大學的港生Jackson則持相反意見。他坦言學校沒太大必要對持不同意見的陸生做出特殊處理,「他們要學會批判性思考,也不是我要去手握着手教他们怎么看社会、怎么学会言论自由,这不是我能教他们的。」Jackson同時表示,校園是包容的環境,連儂牆第一次遭到破壞他可以接受道歉,但再有破壞情況,他不會再接受道歉。

看似激烈的分裂與對抗中,也有一些間隙。經過與台北連儂牆前港台青年的一番和平對話後,一位大陸青年對BBC感慨,中港台因政治因素而分裂,產生了不必要的誤解與仇恨,因而錯失了相互了解與理解,但始終這樣想法在大陸是很邊緣的,人們依然習慣對政治三緘其口。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王筠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